近日,郑州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到2020年,郑州将建成商都历史文化区等四大文化片区,并将推动文物保护工作与多个领域相融合,让文物“活起来”。
完善郑州多处文化遗址 建设四大文化片区
《意见》中提到,要建立完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郑州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预警和管理体系。加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护修缮力度,加强新密魏长城本体、革命文物本体日常养护巡查和监测保护,重视岁修,减少大修,防止因维修不当造成破坏。
《意见》特别提到,对于城区建设中的文物保护,要积极高效做好城区建设项目中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重视省市重点项目、港区建设和城区改造、新型城镇建设中的文物保护,防止建设性破坏行为。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规定,不得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因建设工程确需迁移、拆除的,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此外,还将完成国家“寻找丝绸之源”项目中青台、点军台、秦王寨等一批新石器时期遗址勘探发掘。
不仅要保护文化遗址,《意见》还提出要把文化遗址的文化内涵发扬开来。推进“四大文化片区”建设。
要依托郑州商城遗址,建设以大遗址保护与文化产业集聚为特征的商都历史文化区,全力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中心。
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郑州段、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古荥镇,建设以运河生态旅游与历史名镇相结合的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
依托近现代工业遗产第二砂轮厂旧址,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
依托二七纪念塔、纪念堂,工人夜校和日本驻郑领事馆旧址,建设以近现代历史文化为特色的百年德化红色旅游文化片区。
文物遗址保护与多领域融合 让文物“活”起来
《意见》中提出了,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与生态保遗工程相融合。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城郊结合区、城郊地区三个圈层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形成“地上绿树葱茏,地下气象万千”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集群,促进土遗址文化内涵展示与休闲空间拓展、生态环境改善、城市文脉延续相结合,实现文物资源密集地区土遗址片区化、集群化、生态化保护新模式。2017—2020年,规划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75处,完成生态绿化面积5万亩。
在遗址保护与新型城镇化两者之间,要发挥文物资源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传承作用,进一步优化郑州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空间。
依托“生态保遗”工程,积极推进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大河村遗址、郑韩故城遗址、东赵夏商城遗址、苑陵故城遗址、荥阳故城遗址、汉霸二王城遗址、新密古城寨遗址、李家沟遗址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开放,着力打造我市中心城区、周边绕城一周和城郊区域三大主体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框架布局。
而对于市民们与文物接触最多的地方--博物馆,未来还将加强博物馆体系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相融合。
把郑州博物馆、郑州运河遗产、纺织工业遗址、老奶奶庙旧石器遗址、商都遗址博物院、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等博物馆建成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鼓励博物馆加强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制度。创新文物资源合理利用形式,促进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
同时,依托片区建设,打造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河村遗址、新郑黄帝故里等具有创意文化旅游特色的文物旅游品牌。
还要借鉴国内其它地市成功经验,推进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丰富郑州市博物馆体系建设。
文物虽然是历史的象征,但也要走向当代。未来,郑州市还将实施文博创意产业与文化旅游发展相融合。
将以文博单位和文化创意设计企业为主体,选定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文博单位试点示范先行,建立文博创意产业研发基地,打造高品位的文化创意产品。鼓励企业通过限量复制、加盟制造、委托代理等形式参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努力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
来源:映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