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县,推广“固体面包”,边收割边用机械将秸秆打包,卖给洛阳畜牧场。农户每亩得60元,很高兴;畜牧场省下了去东北购买的运费,很合算。

  滑县,各乡镇普遍设立了2到3个秸秆收储点。县财政对每个收储点拨付补助款,收购的秸秆粉碎打包后,销往发电厂。一把火变成一把钱,农民喜欢。

  沈丘县最有创意。他们把秸秆做成“猫砂”,被称为“秸秆型香砂”,还申请了专利,成了宠物用品,远销马来西亚、墨西哥、韩国、泰国等地。仅京东商城,香砂中的一个品种每月销量就达2000多单。半年时间,“猫砂”消化了全县10%的秸秆。废物真的成了宝贝。

  各县的高招都有一些,但大多数处于萌芽状态,最急需的是设备和物流配套。可以肯定的是,全省农民如果都能切实看到秸秆变宝的前景,决不会再点那把火了。

  杜绝今秋黑烟再起,目前的严罚政策绝不可更改,严管办法也不可放松。而要让秸秆焚烧永不复燃,则要同农民的利 益挂上钩。当年,就是靠“相信农民自己会种地”,一举解决了温饱。今天,要相信农民自己会算账,相信基层干部能在第一线总结出既不让黑烟再起,又不必“人 盯人”的好主意。

  30多年前,“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名言,调动了全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当前治污,标准必须严格统一;而对参与者众多、涉及面较广的污染,比如“扬尘”等等,治理方法则应鼓励各地“自选”。

  “自选”,就是创新;鼓励“自选”,就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