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中国.渠首 首届“石榴妹妹”形象征集大赛颁奖仪式盛大召开,三名海选佳丽闪亮登场,这是“地主哥”张棕顺花费1个月时间,精心策划网络海选出的渠首石榴庄园形象代言人。
32岁的张棕顺,受到“互联网+农业”的创业梦想感召,在河南省淅川县圈下一片5000亩的石榴基地,让这位来自鄂西贫困小山村的土家族小伙翻身成为全国远近闻名的“地主哥”。
出身寒微,但不放弃,张棕顺正用实际行动践行“有梦想、有野心、有实干、有坚持”的青年创业家精神。众筹、微商、电商……这位清华大学EMBA班的高材生,正为“地主”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不断地刷新自己的成绩单:刚种下去一年多,就预售出600多万元的石榴,果子都没长出来,生意只要坐在家里就给做了,两年后规模将超过1万亩。
按照“地主哥”的规划,2017年,他的万亩石榴园的产值能够达到1.2亿。
在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互联网+”的当下,张棕顺认为,我们迎来了一个创业的好时代。“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巨大的洗牌现象,新事物的诞生层出不穷,这为年轻人的创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
山村娃创业改变命运
“只有创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创业有成之前,张棕顺的生活与现在鄂西山村贫困家庭的小男孩没有什么不同,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的老家,几亩种植玉米、土豆的土地是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拥有更多的土地,收获更多的果实”,成了张棕顺从小就有的朴素愿望。
“有地就能有饭吃。”张棕顺说,自己一家六口人,往上还有3个哥哥,自己最小,就是这样,在读大学前,因为可耕种的地太少,他经常一天只能吃上两顿饭。
在大学报到时交完报名费后,张棕顺兜里就只剩下73元,这便是他第一个月的生活费。没过几天就剩下40元,平均每天的生活费只有2元。生活的困窘,促使当时的他做成了人生的第一笔“生意”。
张棕顺在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有着统一供水中心,可开水房离宿舍有接近1公里的距离,加上要爬楼梯,不少同学都懒于去打开水。
有一天,同寝室的同学了解到张棕顺生活费不足的窘境,便提出以5毛钱每瓶的价格,让他帮忙打开水,一方面是自己懒得提开水,另一方面也算是帮了张棕顺一把。
就这样,张棕顺开始挨个敲门,几乎“承包”了整层宿舍的打开水“业务”,勉强为自己赚到每天的晚饭。此后,他还干过餐馆刷碗工、送奶工、文具店促销员等,以此来维持读大学的日常开销。
“人不经商不富。”张棕顺说,自己毕业后,并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进工厂,他认为这样无法彻底改变自己生活,所以从一些日用品的促销员做起,到做酒水代理销售,逐步摆脱了“打工仔”的身份。
后来,为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张棕顺进入清华大学EMBA总裁研修班学习,借此也结交了一些圈内朋友。在财富和人脉资源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后,他才又拾起了自己的“地主梦”,他和合作伙伴一起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租种了一片面积超5000亩的土地,开始从事现代农业生产。
相信团队成就企业
“我并不是最强的,但我有一个最强的团队,无论是股东还是核心员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
张棕顺的石榴基地位于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按直线距离计算,这里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渠首枢纽工程不过2公里,南水北调工程的干渠在一旁蜿蜒通向北方,为保护水源,周边半径5公里的区域都禁止施用农药。
“选这个地方,我们跑了接近2个月。”张棕顺说,在决定做农业前,几个生意伙伴不停在思考“我们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的问题。
张棕顺的创业团队主要有三方,其中,一位生意伙伴是主要投资人,出资比例最大;一位善于寻找和整合各方资源;张棕顺主要负责项目的运作。
“我是非常想做石榴的。”张棕顺说,基地里栽种的是自突尼斯引入的一种软籽石榴,食用时几乎不用吐果核,他相信种植这种水果一定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做农业没有专家,什么事都干不成。”张棕顺说,在决定发展石榴之后,经人介绍,找到了创业团队的技术核心——河南科技学院教授杨立峰。
和别的老板对待专家堤防的心理不同,张棕顺和自己的团队把所有的技术问题都交由杨立峰处理,包括选址和确定种植规模,为此,他们用近2个月时间跑遍了大半个河南。
“南阳地区是这种石榴种植的绝佳区域。”杨立峰说,石榴在温度低到零下十度以下时就会被冻死,因此,如果是长期石榴种植的最北线一般在北纬35°C。同时,石榴需要一定日照,又怕水,南方多雨地区也不适宜种植石榴。
杨立峰说,对于石榴种植而言,南阳地区的日照强度、雨水量和温度都非常适宜。同时,临近丹江口水库,不仅沾了生态环境好的光,而且水库具有天然的温度调节功能,会让这一区域保持冬暖夏凉的小温差状态。
“专业人做专业事。”张棕顺说,之所以把选址和种植规模、标准化制定的权限都交给专家,就是为了让产品的质量有保障,产品质量是创业成功与否的核心,只有过硬的产品,才能打出品牌和市场。
用互联网思维实现“未产先销”
“要按照传统的发展思路,我们可能还要再花上三五年的时间才能有所突破。但新的互联网技术和思维,让我们的农业项目插上翅膀,迅速腾飞。”
“地主哥”是张棕顺的网名,这也与他在网络上干的事相符,除了把握产品的质量,张棕顺还非常善于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来进行产品营销。
今年春季,张棕顺石榴基地里的首批18万株软籽石榴树已经有部分开始挂果。截至目前,通过建立网络社群,他已经提前将1万株石榴树未来5年产出的最优质的果实给卖了出去。
“搞农业如果只会种树,肯定不行。”张棕顺说,在树没种下前,他就已经在思考如何将果实卖出去,这一次,他借鉴了众筹和朋友圈营销的“微商”理念。
现实中,张棕顺拿出了第一期18万株石榴10%的果树产量,提供预订服务,认养一株石榴树的客户在缴纳一定费用后,可以获得一张“地主证”。未来5年,客户将每年拥有认养的一株石榴树10斤最优质的石榴(单个重量超过8两)。
然后,通过自己的创业团队、亲朋好友的朋友圈建立一个社群,包含了微信群、公共号、服务号等一系列可以利用的公共社交平台,聚集起一个潜在的客户群体,向他们宣传自己产品的核心优势,并最终将他们发展成产品用户。
“单株来算,我们肯定是‘亏的’。”张棕顺说,按照市场价,“认养”单株石榴的费用并不足以购买到50斤优质软籽石榴。
而张棕顺提供的,还有未来将建成的视频管理系统,可供认购的客户随时掌握石榴树的生长状态。基地的酒店、新农村建设建好后,还能提供休闲旅游服务,“这些增值服务,可以更好地服务我们的会员”。
“认购的客户要拍照,就肯定会发朋友圈。”张棕顺认为,只要产品质量足够好,客户购买需求肯定的不止10斤,这些庞大的客户群体也在各自的朋友圈里传播信息,形成更多人际传播的渠道,届时,这10%的“亏”,将打通90%的销路。
目前,从张棕顺社群平台收到的信息来看,他已经卖出1万株石榴树的认养权,“众筹”到资金超过600万元。据他反复估算,预计到明年他的石榴产业产值将达到6500万,预计2017年产值将达到1.2亿。
从鄂西贫困山村走出的张棕顺相信,只要自己认定方向,足够努力,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