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气象条件、过境污染物联手演绎“霾伏”专家称进入采暖季后,会有更多过境污染物造访郑州

  郑州市环保局提供的郑州城区污染物浓度变化曲线图显示,6个监测指标,臭氧、NO2、SO2三个指标在中秋后半夜较为平稳,其他三个指标均上扬。其中,PM2.5从9月27日21时的101微克每立方米起飞,到凌晨4时,已经涨2倍涨到323微克每立方米。PM10从27日20时的153微克每立方米到28日凌晨的353微克每立方米。CO在28日凌晨两三点也突破300微克每立方米,在28日上午降到250左右。

  环保监测部门人士称,由此可见此次污染事件不是单一的秸秆焚烧造成的。SO2和CO直接与工业排放有关,NO2及CO和机动车排放有关,PM2.5和PM10则对应着小、大颗粒物,综合体现了工业、机动车、扬尘等污染的情况。

  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教授张瑞芹分析,这次霾事件是污染物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郑州市区自身污染物的累积,包括工业排放、汽车尾气、扬尘污染等,另一方面是域外污染物的传输。这段时间郑州受东北风的影响,东北方向来的污染远道而来,郑州对污染物的消解能力较低,导致污染物的大量累积。

  环保监测部门负责人说,现在正值换季时期,逆温层现象明显。白天地表吸收太阳光照能量并储存起来,晚上再辐射返还给高层空气,但接近地表的空气因放射热量被冷却。高层热空气就像锅盖一样将地表冷空气“焖”进“锅”里,低层空气积累的污染物便无法向高层释放了。

  不过,中秋夜“霾敲门”恐怖事件,在未来一段日子里预计还会出现。

  张瑞芹说,上面提到的气候条件削弱了绿城的污染物消解能力,进入采暖季后,郑州将遭受东北风和西北风的双向影响,届时会带来更多的过境污染物。特别是东北风,湿度较大,抑制污染物扩散,一旦携带污染物“拜访”郑州,郑州没法拒绝。

  盘点过去五年年年国庆见雾霾

  2010年10月7日,郑州被“雾”笼罩,且有刺鼻气味。许多开车回城的市民反映,高速两侧焚烧秸秆现象较多,京港澳、连霍、郑少等高速公路能见度较低,影响车辆通行。

  2011年10月10日,大河报将“雾携烟,袭中原”挂在报眉位置,大篇幅报道了污染现象。各地发出近10个大雾黄色预警,数十航班受影响。受烟雾影响,国庆期间周口高速路5次封闭。同时,河南省环保部门通报了农作物秸秆焚烧情况,5市被点名通报。

  2012年为“雾霾元年”。雾霾现象出现在国庆节后。大河报发表题为《烧秸秆搅乱秋雾笼罩了路》的报道,郑州天空满目灰烟,充满烧秸秆味道。记者沿京港澳高速探访,发现多处焚烧秸秆现象。

  2013年,雾霾“攻陷”了“十一”黄金周。大河报关注长假七天霾现象,其中郑州有3天都是重度污染天气。环保部门明确表示,秸秆燃烧是时令性推手,加剧污染,但主要原因还是不利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当时,全国很多地区都和河南一样,度过了一个“霾假”。

  2014年10月8日,大河报再度关注被霾占领的国庆节。7天长假,4个霾天。和2013年不同的是,上一年是多地染霾,这一年是郑州及周边地区雾霾独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