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5日电
(记者 张炎良)“屠呦呦获诺奖打破了几个中国纪录: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奖的科学家、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10月5日傍晚,在获悉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委副主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钮文异教授在自己的朋友圈内分享了以上文字。
钮文异在接受中国青年网采访时说:“作为咱们国家土生土长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是第一个,这证明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这个意义特别重大。”
“诺贝尔奖是全世界科学届公认的标杆,我觉得她的获奖具有突破意义。像之前获过奖的杨振宁、李政道等,尽管他们是华人,但获奖时已非中国国籍,他们也不是在中国本土做的研究工作。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完完全全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做的,所以我觉得它的意义特别的非凡,特别值得我们大陆科学家由衷地感到骄傲与自豪。”
除了获得诺奖的喜悦,钮文异认为,屠呦呦的获奖更应引起了我们很多的反思:“她的经历让我们思考,什么是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人们创新的人才评价体系?而不是当前存在的,目光只盯着‘SCI的短视行为。”
钮文异认为,当前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他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多年前,自己在参加公共卫生学院职称评定的教授会时,写了一个顺口溜,叫“公卫全都做基础,‘SCI’才靠谱,适宜技术谁推广,百姓需求无人顾”。钮文异说:“由于这个评价体系,使得许多人越来越不愿意做‘大人群’的科研,而去实验室去做动物实验,那样做出的文章更容易上‘SCI’。”
“我不反对发‘SCI’,但绝不能唯‘SCI’。现在的情况是,大家整个围着‘SCI’在转。其实这些年国内的科学家对此已有很大争议,也有很多的反思,但是还没有最终摆脱唯‘SCI’的局面。如何能更好的促使人才迸发出潜质?而不是只图短平快,追求表面上光辉的东西。”钮文异道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可能还是需要相关管理机构和在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共同研讨,特别是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出相对合理的评价体系。”他补充道。
“她获奖的最大意义在于让我们认识到,只要坚持自己的科研信念,认真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去关注世间的纷杂和名利的得失,我们也能取得令人自豪的成果。特别是对于年轻人,不要以为我们不如别人,国内的团队同样能取得一流的科学成就,她确实树立了好榜样。”钮文异说。
作者:张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