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丛博 田育臣 文 白周峰 摄影
核心提示|郑州城中村改造12年,百余村庄陆续被拆,如今郑州三环以内已很难再见城中村。据不完全统计,郑州城中村改造涉及约30万村民。
村没了,住进了小区,步入“后城中村时代”的30万村民,如何变市民?这一身份转变中,他们遭遇着怎样的心理纠葛和现实问题?城中村再换新颜,能否成就“凤凰涅槃”?
城中村改造:诞生数以万计百万富翁
提到城中村改造中的村民,人们最直接的印象是“一夜暴富”的神话。
卢元磊便是这个神话的主人公之一。今年41岁的他,是郑州首批城中村改造回迁的村民。2012年,他正式回迁到新村社区。与身边其他城市居民相比,他说,总有一种“优越感”。
3年前,按照村里的拆迁安置方案,原房屋3层(含)以下按1∶1赔付,或按市场价补偿,3层以上按3∶1或4.5∶1进行赔付,卢元磊一家分得6套共计约500平方米的房子。除了家人住了2套,其他4套均对外出租,仅收房租便可年入约10万元。
另外,卢元磊的村民户口,每年至少又能入账8万元。他所在的村一共约2000余户,拆迁安置时,全村共分得12栋32层的高楼,其中1整栋楼以及临街和小区1楼的门面房均为集体所有,这些租金收入,每年都会以“红利”形式发给村民,每人每年平均可分到约2万元。
“平时不用上班,每年至少挣个18万元,吃喝穿用完全不用愁。”卢元磊说,平时没事会去澡堂里泡泡澡,和朋友们打打牌。
据不完全统计,郑州中心城区建成区共有124个行政村(含228个自然村),村民人口约30万。2004年,郑州城中村改造以来,郑州市或产生数以万计百万富翁。
没有啥技能“闲不住 :”的村民干起保洁、保安
本来能像卢元磊这样安逸生活,枣庄54岁的李家顺和老伴却做起环卫工,原因是“想干些活,可别的又不会”。
昨天上午9点多,花园路东风路口附近,李家顺左手提着垃圾袋,右手拿着镊子夹路边的纸屑。碰见熟人,会上前打个招呼聊聊天。
自枣庄去年7月改造后,他就做起环卫工。每天早上5点起床,从花费百万在东明路新买的房子里出来,提着扫帚打扫路面。
“忙碌了半辈子,习惯了!别的咱也不会,在家歇着怪不得劲!”李家顺爽朗一笑,黝黑脸庞上露出小酒窝。近30年,他在不停地“折腾”,十几岁时拿着镰刀收麦子,二十出头去城里打工,后来结婚想安定下来,买来七八头奶牛喂养,凌晨三点多挤奶,接着骑车到市里小区门口卖,上午再到黄家庵北边割草,日日忙碌如此。
从2001年开始,村里闲地都被开发,李家顺把自家平房翻盖成两层,几年后再借钱盖到6层,靠“吃房租”生活,房租从100多元涨到五六百,月净入超万元。扫楼梯、换灯泡,也算有事做。
城中村改造打破了习惯的忙碌,拿到五六十万补偿款,不愁吃喝,一家每个月还有近万的过渡费,未来还有8套安置房。窝在家看电视的日子没几天就受不了,“心里空得慌,得找点事干,可也没啥技能,和老伴一拍即合,去扫大马路吧!”他的儿子没啥技能,去给一家公司看管仓库,而村里做保洁、保安的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