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中国的家长最舍得给孩子花钱,培训班、家教、择校……可其中是否有些钱花得过于盲目?
人们也常说,中国的孩子在家里最受关注,多个人围着孩子“转”的状况下,家长们的力气是否真用在了点上?
这里,有教育理念需要进步、更新、科学化的问题。于是近年来,家庭教育类图书,成了出版界一个热门板块。而教育的话题,似乎永远受关注,也永远说不尽。其中就有对一些具体问题往往从经验和思想出发,难以给出较具普遍性和说服力实证的原因。
■是与非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近年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口号,可谓响彻大江南北,它的急促、焦虑,使各种早教班、家长忙忙碌碌,也使孩子在很年幼时,就早早套上了学习的“夹板”。尹建莉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认为这一观点存在着误区,而在洪兰这里,打破这一观点找到了实证。
洪兰表示:“在我念书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生物教条,就是大脑的神经元死了后不会再生,不像皮肤的细胞会不停地代谢。这就是让孩子赶早不赶晚学习的误区的根源。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研究鸟类的比较心理学家发现,公鸟唱歌的神经元在秋天生育季节结束后就萎缩了,但到第二年的春天又长出新的神经 元来。如果鸟是如此,那么,人的神经元有再生的可能吗?1998年,瑞典医生艾瑞克森在鼻咽癌病人的大脑中看到掌管记忆的海马回的齿回神经细胞在显微镜底下发亮,表示是病人在注射了放射性的水BrdU(这是一种蛋白质,如果要长新的神经元需要用到它)之后才生出的,显示人类大脑中也有神经细胞再生,原来的教条这才被推翻。虽然目前并不知道人类大脑的海马回每天有多少新细胞诞生,但是从成年老 鼠的实验中知道,每天有5000至10000个新细胞出生,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老狗不能学新把戏’,我们终身都可以学习。”
洪兰介绍了另一个实验结果,美国最近有一个实验,请大学生到实验室来学杂技团的抛球。先扫描一次大脑,然后让他们练习到能同时抛接三个球,并达到持续 一分钟不落地才可以停止,这时再扫描一次大脑;受试者回去休息三个月,不碰触球后,再回到实验室来扫描一次大脑。当实验者把三张不同时期的大脑图摆在一起作比较时,很明显地看出第二张图的顶叶掌管空间运动的地方有些特别活化,血流量增多,区域变大;持续三个月不练习,那个地方又缩小了。因为这些大学生已经超越了青春期,所以这个实验很清楚地指出:人类大脑可以因外在环境的需求而改变内在工作的分配,就像一个成功的企业,它内部的机动性很大,会随时因市场需求而调配人力。因此认为人的大脑过了青春期就定型了、不可改变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大脑的可塑性是终身的,人终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经验而不停地重塑他的大 脑。所以家长没必要让孩子在起跑线上争先后,人生好似马拉松,起跑早晚都能赢。
“开发右脑开发潜能”?
洪兰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坊间充斥的右脑开发、潜能开发是谬论。她表示:“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似乎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那就是:左脑指挥右边的肢体,右脑指挥左边的肢体;反过来,左边的肢体活动带动右脑,右边的肢体活动带动左脑。因为人们通常较少使用左手,所以会造成右脑不够发达。”洪兰教授通过 国内外大量实验科学的例证,阐述道:“幼儿的脑是同步发展的,没有右脑先启动带动左脑的任何证据。脑的可塑性比我们想象的大:就算孩子幼时脑有损伤,通过正常的那边脑也会把受伤的那边脑的功能接收过来处理;即使在成年后才受伤,复健仍有相当的功效。英国有一位小儿科医生,追踪了500名水脑症儿童的智力发展,直到他们30岁。他发现只要损坏是渐进性的,对智力都没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洪兰介绍道,在解剖学上,两只眼睛的左半部投射出去是右视野,右视野到左脑;两只眼睛的右半部投射出去是左视野,左视野到右脑。并非右眼到左脑,左眼到右脑。所以叫孩子遮盖一只眼去启发另一边脑完全是无稽之谈。但是直到现在,还有人叫孩子用左手写字、遮盖右眼来启发右脑,完全不了解大脑是个合作无间的脑,只要中间的桥——胼胝体没有被剪断,信息的交换就是快速无碍的。左手只能锻炼左手,无法锻炼右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