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教育>正文

南阳教师马玉贵:35年坚守托起乡村孩子的梦想

A-A+2015年12月8日08:03南阳 晚报评论

马玉贵老师在给学生辅导功课。特约记者 陈 辉 摄马玉贵老师在给学生辅导功课。特约记者 陈 辉 摄
在“我为正能量代言”颁奖台上,马玉贵老师(右)谈获奖感言。(资料图片)在“我为正能量代言”颁奖台上,马玉贵老师(右)谈获奖感言。(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刘 娜  核心提示

  59岁的马玉贵老师,极少掉眼泪。

  11月底,这位卧龙区谢庄乡水牛冲小学的教师,登上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明办主办的“我为正能量代言”主题活动颁奖台,荣获“平凡的力量”贡献奖。在煽情的氛围与热烈的掌声中,他没有掉眼泪。

  但领奖归来,他推开水牛冲小学北校的大门,看见两个班30多个学生从教室里拥出将他团团包围,叽叽喳喳地喊“老师,俺们为你骄傲”时,他的泪刷一下就来了。

  “只有俺的学生,才会让俺流泪。”12月初,站在红砖白墙的教室前,看着在校园内奔跑的学生,两鬓染霜的马玉贵说。

  感动的泪 这束花是天底下最好的礼物

  极少接受采访的马玉贵老师,一面对记者就有些语无伦次,一句话要停顿几下才说完。为给自己打圆场,他不停搓着沾满粉笔末的两只大手:“俺平凡得很,没啥值得说哩。”

  11月27日,在河南省艺术中心颁奖台上,他也是这般局促。当天,他和来自全省的9位网络模范人物,一起登上“我为正能量代言”的颁奖台。谈获奖感言时,看着台下黑压压的观众,他在心里背了好几遍的腹稿,说出来竟有些磕磕巴巴。

  但一回到被麦田和杨树包围的水牛冲小学北校,登上相伴了35年的三尺讲台,拿起彩色粉笔为孩子们讲解课文与习题,他的自信就回来了。

  “这里,才是俺的地盘。”12月初,走在不足200平方米的校园内,打量着粉刷一新的5间教室,看着齐声朗诵《冬天是个魔术师》的孩子们,马老师的嘴角不由自主地上扬。他对这里的一切太熟悉了。自1980年来到这里教书,35年一晃而过。在送走一届届学生、迎送一位位老师、一遍遍翻修教室后,唯有校门口的那排老杨树,一直陪着他,留在这里。

  “35年里,你最感动的是哪件事?”记者问他。这个问题,在11月底的颁奖活动上同样被问过。他讲了一个故事。今年教师节那天,他上完课回到家,正准备吃饭,几个学生突然造访。其中一个学生把一个切掉瓶口的大饮料瓶递到他手里。瓶里插着一大束花,有月季、美人蕉,还有许多他叫不出名儿的花。“那天是教师节,孩子们就把自家养的花摘来送给俺。”回忆起那一幕,马老师流泪了,“娃娃们多有心啊,这束五颜六色的花,是天底下最好的礼物。”

  自责的泪 俺当初就不是冲钱来的,后来也不会为钱离开

  水牛冲小学北校,坐落在浅山坡上,主要招收陈庄、胡叶坡、惠庄三个村的低年级学生。这所建于1964年的农村小学,是大时代乡村教育的一个缩影。在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后,只有5间教室的它,亦面临生源严重流失的困境。

  1980年,高中毕业的马玉贵来到这里当民办老师时,学校有3个班,每班五六十人。而如今,学前班与一年级两个班加起来才35人。“当时,俺拿15块的工资,一个人教三个年级。”他回忆,为了学生,从早到晚,他都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很少走出校门,为此他一度患上严重的眼疾。

  2000年前,他没有转正(之后转为公办老师),工资微薄,难以养家糊口。上世纪90年代,村里的乡亲都奔往南方打工,运气好的一个月就赚一两千,他的工资每月只有100元。家里的三个孩子都在读书,老大考上了农校,老二考上了高中,老三考上了幼师,每年几千元的学费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为给孩子们筹学费,一到寒暑假他就要贷款借钱。有一年,他跑了一圈也没有贷来钱,没勇气回家,就一个人蹲在教室里自责地抹眼泪。最难时,他也曾有过离开的念头。但一想到背着小手挺直腰板等他上课的学生们热切的眼神,他就觉得肩头沉甸甸的。

  他不仅没有离开,还把妻子带到学校来。2005年,原来教学前班的代课老师去打工了,学前班一度无人教。马玉贵急得团团转,动员妻子杨德奇来帮忙。经学校同意,杨德奇也登上讲台,与丈夫并肩教学。这一教,就是十年。

  “这些年,是什么力量让你坚持这么久?”记者问马玉贵。“学生。”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俺当初就不是冲钱来的,后来也不会为钱离开。娃娃们有学上,才是俺的中国梦。”

  欣慰的泪 乡村教师就像这座桥,这头通往校园,那头连着农家

  马玉贵老师的家,在距水牛冲小学北校500米远的惠庄。校旁的河上,是一座新建的水泥桥。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地从桥上经过,骄傲地向来访者介绍:“这桥,是俺们马老师修的。”

  因学校位于两条土河的交汇处,以前一到下雨天,马老师就早早站在涨水的河边背学生们过河。有一年夏天,把孩子们都背过河后,他一个趔趄摔倒在河中,一只鞋被冲走。“太危险了,得给孩子们修座桥。”他暗暗发誓。2013年夏,村中有人拆掉废旧院落,丢下大量砖头。他和妻子利用课余时间把砖头清理出来,又花4000块钱买来钢筋水泥,经过近一个月没日没夜的忙活,一座结实的水泥桥修好了。

  桥通行那天,他早早站在校门口,看着三五成群的学生,从桥上跑过来后又折回去再跑过来的兴奋样儿,一股欣慰的热流从他胸腔内涌出,变成泪水瞬间浸湿了双眼。“农村娃儿多容易满足啊。”12月初,他从水泥桥上大步走过,“乡村教师就像这座桥,这头通往校园,那头连着农家。”

  学校5间教室,有一小间是资料室。那里,一年四季都排放着一个扁担两个大桶。学校不通自来水,每天上班时,马老师就用扁担挑两桶净水烧给孩子们喝。资料室里,还放着成包成袋的零食,那是马老师夫妇自掏腰包为学前班的孩子准备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在教学的同时,老师还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马老师严厉不严厉?”采访时,记者问学生们。“严……”一个胖男生刚要回答,旁边的三个学生一齐上前捂住了他的嘴,斥责“不能说老师的不好”。在孩子们眼中,马老师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维护的人,即便他有时的确很严厉。

  邻近三个村庄的几代人,都曾听着马老师“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的教诲长大。事实上,马老师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他的学生,有的当上了工程师,有的考上了博士,还有的成了企业家……

  在那些留守故土的乡民眼中,马老师犹如山坡上那所“袖珍学校”的孤灯,照亮了太多无法跟随父母进城读书的孩子的内心。水牛冲小学的校长李光明,是马玉贵老师的学生。他认为,孤独又执著的马老师,不仅用默默坚守诠释了为人师表的朴素内涵,而且用无悔人生绘就了一代乡村教师的群体形象。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