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小胄 通讯员 王兵 柴颖
在我市有关党建工作的各类会议上,“强基工程”成为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在基层干部的案头上口袋里,多了一本《南阳市“强基工程”强党建口袋书》;在广大老百姓的谈话中,多了一句“去服务楼办事”的口头禅……这些新变化,是我市实施“强基工程”大抓党建形成的新常态。
我市是人口大市,有党员41万人,党的基层组织15906个。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解决好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弱、事权与经费不匹配、党员干部队伍教育淡化、基层干部待遇偏低、基层发展活力不够等问题,从去年起,我市大力实施“强基工程”,聚焦问题,大抓基层,打牢基础。“强基工程”实施一年多来,全市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谱写了我市基层党建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保障激励篇
白瑞琴是宛城区新华街道氵育阳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2000年进入社区时每月仅有610元,到2015年工作报酬提高了2倍,她说:“待遇上得到了保障,干工作特别有劲儿,我特别安心!”在充分调研、严密论证的基础上,我市构建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投入和党费补助为辅的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让基层组织有钱办事,基层干部干有劲头。
大投入保障基层组织运转有力。市委领导班子认识到,对基层党建的投入不单是钱的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把钱花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上,是用得其所。从2015年起,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标准由村均4万元提高至7万元,保障村级组织工作顺利开展;按照每个村级服务活动场所项目不低于15万元的标准,分3年完成496个村级服务活动场所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市级按每个党员10元的标准,各县区按每个党员100元的标准建立党建专项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市县两级根据培训层次、人数,以每人每年800元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强化乡村两级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保障。一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党建专项资金近3亿元,切实解决了基层党组织“经费从哪来”和“没钱办事”的问题。
大幅提高工作报酬,创新社会保障模式,激发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我市明确规定,村干部工作报酬参照上年度全市农村劳动力平均水平确定,全市统一每3年调整一次。从2015年起,将村党组织书记工作报酬由600元/月提高至1100元/月,村委会主任由480元/月提高至880元/月,其他村干部由360元/月提高至770元/月,城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工作报酬由1200元/月提高至1800元/月。目前,各县区均设立了村(社区)干部个人工资账户,通过“一人一卡”的方式将报酬发放到位。创新社会保障模式,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由各县区按照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为村(社区)在职干部补充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同时,实行离任村(社区)干部生活补贴与现任干部工作报酬水平同步增长机制,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市委组织部负责基层党建的同志说:“这些针对村(社区)干部的保障措施,为的就是让主职干部专心、在职干部安心、退职干部顺心、无职党员暖心。”
注重政治激励,着力拓展基层干部成长空间。坚持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选拔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时,优先考虑具有乡镇党政正职任职经历的领导干部;今年7月份,市委一次选拔了10名优秀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交流到市直单位任职,其中有2人担任市委督查室主任、目标办主任。
完善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大学生村干部中招录乡镇(街道)公务员的制度,加大从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中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优秀村(社区)组织书记可选拔担任乡镇副职。近年来,先后有669名大学生村干部考录为公务员、选调生,924名考录为事业编制人员。今年“七一”,广泛开展“十百千”表彰活动,市委表彰10名优秀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10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01个先进基层党组织、110名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市县两级共同表彰1000名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从市管党建经费中列支111万元,对10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所在村(社区)各奖励5万元,对“双百”典型涉及的61个村(社区)各奖励1万元。
队伍建设篇
建强党员骨干服务队伍。加强乡镇(街道)干部队伍建设,高标准选拔干部充实乡镇(街道)领导班子,配强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力量。加强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优先从复退军人、大中专返乡毕业生、大学生村干部、返乡回归人才等10类群体中选拔“两委”干部、发展党员,重点从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群众威信高的“四强一高”优秀人才中选拔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把党性强、作风好放在首位。试行基层支部书记职业化管理,实行“一定”(定职责)、“三有”(在职有稳定收入、干好有发展前途、退职有基本保障)、“四化”(报酬工薪化、岗位公职化、管理科学化、成长持续化)。对基层党组织书记实行分级负责、分类培训,市委组织部每年对乡镇(街道)党委书记轮训一遍,保证基层干部每年集中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56学时。今年,市委组织部已分2批选派90名乡镇党政正职赴井冈山开展党性教育培训,分3批组织225名优秀村、社区干部赴山东寿光、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开展实用技能和党性锻炼。年初,在村“两委”换届后,指导各县区开展“万名村官大培训”,将所有村(社区)干部轮训一遍。
选优驻村帮扶干部队伍。市委组织部每年在全市选取10%的软弱涣散村、10%的移民村以及7个艾滋病防治重点村,由市直有关职能部门选派优秀后备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开展帮扶。其余的软弱涣散村及移民村由县区派驻工作队帮扶。一年来,从市直、县区直有关职能部门先后选派398名优秀后备干部驻村帮扶,驻村干部抓班子、破难题、连民心,累计发展党员400余名,举办各类党员培训班728期,培训党员3万余人次。新建乡村道路1555公里,引进项目657个,帮助新建学校140所,极大地推动了派驻村发展,赢得群众的广泛好评。内乡县山乍山曲乡王井村曾是个贫穷落后的软弱涣散村,在驻村干部梁国颂的带领下,重新选配了村“两委”班子,迅速稳定了工作局面,各项工作逐步迈上正轨。如今该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民俗文化保护村。
建好“一村四警”爱民队伍。从全市范围内选拔干警4305人,开展“千名干警下基层”活动,每个村(社区)都有公检法司四名干警分包联系,通过开展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送温暖、送法律、送平安,解矛盾、解疑惑、解民忧“三问三送三解”活动,让群众诉有处说,理有人评,解有结果。
机制完善篇
内乡县余关乡谢寨村村民董建华刚刚申请办理了60岁以上老人养老保险,他高兴地说:“咱老百姓办事最怕跑很多趟办不清楚,自打这服务楼盖起来,跑一趟就能顺顺溜溜把事儿办好!”群众把余关乡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亲切地称为“服务楼”。
建立完善便民服务机制。建好市级便民服务中心、县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乡镇(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村(居)民服务点等五级服务平台,构建内容多元、便民惠民的服务机制。经过一年大投入、大提升,目前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建成率100%,村(社区)服务中心建成率95%。在乡级服务大厅,有农业综合、民政社保、财政补贴、户政管理等10个服务窗口46个服务项目;村级服务厅有党务事务、人口计生、社会事务、社会保障4个服务柜台;服务场所实行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代办服务制等,群众90%的事项可在服务大厅办理,各级服务场所成为方便群众的开放式议事平台、超市式服务平台、集中式代办平台。一年来,全市乡村两级服务中心共为基层群众办理涉农、社保、就业、户政等项事务390万人次,形成了5100人的专职服务队伍,探索出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载体。
健全基层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在村民小组,以“一提二审三通过”(村民小组理事组提出实施意见、村“两委”审查同意、村民小组会议决议通过)的方式,决策涉及村民小组的重大事项;在村(社区),按照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居民会议决议的程序,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在乡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吸纳借鉴“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民主公开的理念和精髓,结合党务、政务、企务公开,按照“三问一评”(事前问情、事中问计、事后问效、民主评议)要求,决策重大事项。市委组织部从去年9月起,采取每季度一个现场会的办法,强力推进,目前,“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全市村运用已实现全覆盖,在社区达到了56%,力争到2016年底,覆盖率达到100%。一年来,全市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成功解决涉及土地、宅基地、低保对象确定、道路修建、林木纠纷等热点难点问题1.3万件,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推行基层矛盾调解化解机制。整合政法、综治、维稳、信访等资源,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开展“四无”(无刑事治安案件、无县级以上信访案件、无到县级以上部门反映民事纠纷案件、无邪教活动发生)村(社区)创建活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难事不出县区。建立联村干警公示栏,坚持完善村级常态排查、县乡两级季讲评制度,持续提升群众执法满意度。
狠抓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机制。县乡村三级加强惠农政策资金、农村“三资”、涉农建设工程金、低保、新农合资金等监管。充分发挥“阳光农廉网”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作用,提高权力透明度。乡镇(街道)配齐配强专职纪检干部,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等4项机制,规范案件受理、监察、审理、监督4项工作程序。加大违纪惩处力度,对严重失职、以权谋私、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10种违规违纪行为,按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予以严肃处理。
载体创新篇
在推进“强基工程”中,我市统筹开展“五个活动”,打好基层党建创新“组合拳”,推动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上档升级。
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面夯实基础。每年确定一批整顿对象,县区党委统筹指导,乡镇(街道)党委负主体责任,明确党委组织部门包“弱”村、政法信访部门包“乱”村、财贸涉农部门包“穷”村,分类施治。在去年的整顿工作中,市委组织部创新工作机制,实施以“一周一报、一旬一查、一村一图、一月一会”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督导机制,采取“CT扫描法”,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进行集中督查,410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全部完成了整顿任务。
开展“两走进、两提升”活动,提升联系服务群众水平。市县乡三级建立了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八项具体制度,即调查研究制度、基层联系点制度、基层挂职任职制度、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与干部群众谈心制度、征集群众意见制度、党员承诺践诺制度、市县乡党代会代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按照制度要求,市县两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1个基础一般的村并结对联系至少1户群众,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人结对联系2户以上基层群众;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期接待群众来访、与群众谈心;县级以上机关选派党员干部到基层一线挂职任职、驻点包户,与群众工作面对面、服务零距离。
开展“包联共建”,助推农村全面发展。开展以“干部包点、部门包村、企业联村、村居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包联共建”活动,市四大班子领导干部分别联系一个村,市直部门、两属单位和帮扶实力强的其他单位帮建98个基础一般的村,市国资委、市工信局牵头组织82家企业开展联村帮扶工作,各县区选择本区域内3-5个基础较好的社区与村结成共建对子,围绕党建和经济发展,帮助建强组织,理清发展思路,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引进项目,推动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开展“三亮三评”活动,持续改进作风。在市直、县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以“亮个人身份、亮岗位职责、亮单位承诺,评议领导班子、评议机关科室、评议服务窗口”为内容的“三亮三评”,着力解决“为官不为”和“中梗阻”问题。在乡镇、村、社区,开展以“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为内容的“三亮三评”,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评议结果实行“三色评定”,将评议结果进行公示,倒逼党员干部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实施“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指导基层党组织加强与外建党组织、商会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注重服务和引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创业有成人士通过总部回归、项目回迁、资金回流、信息回馈、技术回乡等方式返乡创业,变“打工经济”为“反哺经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现象。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都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回归经济服务平台,各县区也都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具体措施,广泛宣传发动,深入推进“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2015年上半年,各县区引进硕士以上学位、副高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才323名,回归投资千万元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39人,在外人才回乡创办企业2127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95个,有力带动了全市县域经济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