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教育>正文

南阳卧龙区夫妻俩坚守“袖珍小学”35年以校为家

A-A+2015年9月10日09:04大河 报评论

 5间教室,35年,在南阳市卧龙区水牛冲村小学,马玉贵夫妇教出一代又一代学生。记者郭启朝通讯员屈连文摄影  5间教室,35年,在南阳市卧龙区水牛冲村小学,马玉贵夫妇教出一代又一代学生。
记者郭启朝通讯员屈连文摄影
   
去年,马玉贵夫妇和孩子们在一起。去年,马玉贵夫妇和孩子们在一起。

  记者 郭启朝 通讯员 屈连文 文图

  核心提示|南阳市卧龙区谢庄乡水牛冲村有一所只有5间教室的“袖珍学校”: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本村高中毕业的马玉贵执起教鞭,后来妻子也成了他的助手。35年来,夫妻俩以校为家,爱生如子,用滚烫的爱心和辛勤的汗水浇灌着祖国的花朵,被誉为山乡知识的“播种者”。

  教师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这所“袖珍学校”,追寻这对夫妻教师坚守的脚步。

  35年坚守

  从“门外汉”成教学能手,夫妻俩爱上当“孩子王”

  1980年,马玉贵走进没有院墙只有三间破烂不堪茅草屋的学校,一做就是35年。

  9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水牛冲村惠庄组的该村小学北教学点,虽然整个学校只有5间房,但校园内绿草如茵、窗明几净、书声琅琅。

  课间,孩子们和马玉贵老师做起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笑脸绽放在老师和孩子们的脸上;杨德奇老师把凉好的开水递到孩子们的手上。

  “那时每月工资只有5元钱,难养活家人,但20多名学生没人教不行啊,我硬着头皮干了下去,慢慢地,我喜欢上了孩子们。”马玉贵老师向记者讲述了他当年从教时的情景。1980年,当时的小学校长找到开面粉厂的马玉贵说,学校缺老师,你来代课吧!一次、两次……经不住校长软磨硬泡,马玉贵走进了没有院墙只有三间破烂不堪茅草屋的水牛冲小学北教学点。

  从此他当了一名“孩子王”。最多的时候,教过三个年级:学前班和一、二年级。目前在校学生35名,开设学前班和一年级。

  马玉贵的家就在惠庄组,距离学校有200多米远。妻子杨德奇是一名初中毕业生,在马玉贵到外面学习、参加教研活动时,就承担起教学任务,从一个“门外汉”逐渐变成了教学能手。2005年9月,随着学生的增多,经学校同意,杨德奇正式开始与丈夫“并肩作战”,成了一名每月只拿几百元的代课老师。

  自费修桥

  买来钢筋、水泥,修了一座小水泥桥

  每次下大雨,河水暴涨,马玉贵总是把孩子们一个个背或抱过河去。

  在距教学点50米处的小河旁,一座小桥给村民和学生出行带来便捷。村民王蕾向记者述说着马老师带给村民们的感动。

  每年下大雨,河水暴涨,马老师总是把孩子们一个个背或抱过河去。有一次,水深又急,马老师被冲了个趔趄,就在那一瞬间,他把学生弄到了岸上,自己被冲走10多米,幸好抓住了岸边一个树根才脱离了危险。从此他把修桥的事放在了心上。

  2013年6月,马玉贵老师得知村里拆掉一废弃院墙,留下大量旧砖头,他们夫妻利用课余时间把废砖清理出来,开着拖拉机把砖拉回,又拿出4000元买来钢筋、水泥,找来民工修了一座小水泥桥。从此村民和学生不再为过河发愁。

  以校为家

  “只要教学点不撤销,我们会一直坚守在这里”

  每天早上七点多,夫妻俩担水到学校,洒水扫地、给学生们烧茶。

  “他们心里装着每个学生,就像对待他自己的孩子一样,”水牛冲小学校长李光明指着教室内的电扇、茶壶、扫帚等物品说,夫妻俩以校为家,总是自掏腰包买东西。

  村民宋阳告诉记者,他们夫妻过去在外打工,女儿没有上学前班,上学时成绩明显跟不上,很自卑。马玉贵一边鼓励一边给女儿“开小灶”,挤出点滴时间从头补起,课堂上多挑女儿上讲台演板,慢慢地孩子成绩跟了上来,也有了自信。这样的学生每年马老师会遇到很多。

   陈庄组村民杨玲说,每天早上7点多,马玉贵夫妻俩就担挑水到学校,一桶用来洒水扫地、供学生洗手;一桶用来给学生们烧茶。杨老师更是心细,有时给学生们买夏桑菊、板蓝根冲服。怕学生们饿得早,杨老师还买饼干、糖果、瓜子、花生等。

  “谁家大人有事出门,老师就把学生领到家里吃饭;上课时学生要是有个感冒发烧,老师自掏腰包把孩子背到卫生室看病,杨老师一个月几百元工资你算算还能剩个啥!”家长王世改对记者说。

  “只要村民需要,只要这个教学点不撤销,我们会一直坚守在这里。”在全乡师德标兵表彰会上,马玉贵老师掷地有声。近年来,马玉贵和杨德奇夫妇多次受到表彰,他们被誉为山乡知识的“播种者”,留守儿童的“父母老师”。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