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阳晚报

  一花季少年因没钱上网竟然盗窃电动车,又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免予刑事处罚,此后,他多次盗窃。去年,因盗窃被判有期徒刑半年,出来后不久,沉溺网络的他再次实施入室盗窃被警方抓获……4月5日,记者与这位17岁男孩对话,试图探知他走上盗窃之路背后的原因。

  孩子:“父母管得严,让我产生逆反心理”

  当日10时许,记者见到了男孩小凡(化名),眼前的他皮肤白净,如果不是看到手臂上银白色的手铐,很难将他与少年盗窃犯联系在一起。

  “我渴望自由,不喜欢父母管得严,所以有些逆反。”小凡接受采访时说,脸上透着一丝冷酷。“和父母的关系不好吗?”记者问。

  “不是。”沉思片刻后,小凡接着说,“我就是觉得他们管得严,我喜欢上网,但只要他们在家,就不允许我上网,没办法我只好去网吧,他们知道了自然会吵我,但我的心里很不服气。”小凡称,自己过早地产生逆反心理,不想上学,结果初一时与同学赌气辍学回家。这之后,父亲就安排他到自家生意上帮忙,半个月后,父母把他送到外地一所武术学校。“他们事先根本没征求我的意见,去之前还骗我说是去旅游。”父母的做法让小凡十分不满。半年后,小凡偷偷从学校溜走返回。

  “回来的那段时间,我害怕家人知道就一直不敢回家,一天到晚在网吧呆着,没几天,身上的钱就用完了,后来就和网吧的一个朋友想到了偷。”小凡与记者对话时,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并不掩饰。

  “你不害怕吗?”小凡沉默了几秒钟回答,“当然害怕,第一次跟朋友盗窃,最担心的是怕被警察抓到。那次,我们盗窃了一辆电动车,虽然得手,但最终还是被民警发现了。”小凡说,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他被免于处罚。

  有了一次盗窃的经历,小凡放开手脚,一次又一次地盗窃,并将盗窃所得用于上网。去年,他因盗窃被判有期徒刑半年,出来后不久,沉溺网络的他再次陷入拮据状态,与之前在看守所相识的一名少年商量实施入室盗窃。

  民警:“案子破了心情很沉重”

  据市公安局北关分局民警王现波介绍,今年2月14日凌晨,民警接到红旗路北段一饭店老板报警,称该店U型锁被剪断,店内现金被盗。随后,民警调取了案发现场及周边的监控录像。

  监控显示:凌晨两点多,小凡与另一名少年从北大街处步行至健康路,然后乘车到红旗路北段。下车后,两人伺机寻找作案目标。确定目标后,两人用事先准备的液压钳剪断U型锁,一人负责在门口放风,一人快速走到吧台实施盗窃,共计盗窃800元。民警分析,两人很有可能有上网的爱好,于是以网吧为重点,加大对嫌疑人的摸排力度,一周后顺利在一网吧中将两人抓获。

  “案子破了,我们的心情却很沉重。本来,按照规定,对未成年人做笔录需要监护人在现场,我们打电话通知两名嫌疑人的监护人时,小凡的父亲勉强同意,但后来却说不方便过来,并称管不了让我们看着办。”对此,民警很是无奈,最后,民警邀请北关区妇联有关人员作为“监护人”完成询问。

  心理专家:“孩子沉溺网络只是一种表象”

  那么,未成年人沉溺网络步入歧途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些心理上的隐患?当天,记者采访了团市委12355心理健康与维权热线特聘心理咨询师赵坤明。

  赵坤明说:“上述事例中小凡的突出表现是抗拒父母管理,这是内心深处对父母干涉自我成长愿望的挫败感的报复,如果孩子不能以正常的途径发展自己,就会以错误的方式争取自我感。孩子沉溺网络只是一种表象,更深层的原因是父母的简单粗暴或冷漠导致孩子青春期情感被压抑,而当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开始寻找各种方式获得认同和存在。”

  “其实,未成年人盗窃本身更加隐蔽的意义是替代了未成年人的情感缺失,家长不重视孩子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阻碍了亲子关系,而盗窃使他们获得了一种满足的快感。”赵坤明建议,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误时,不要重复批评,这会导致其反抗,也不要急着纠正,而要多询问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另外,孩子一旦遇到事情,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心情和情绪,如果情绪被理解了,就会消除很多隐患。

  一个花季少年,正是努力学习的年纪。为何不好好读书却步入歧途,在青春轨迹上蒙上一层阴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位花季少年因叛逆、沉溺网络、交友不当等慢慢走上了触犯法律的道路,与家庭的教育方式或疏于引导有很大关系。

  未成年人失足,最该检讨的是父母,因为作为未成年人,他们还处于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时期,心理上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需要父母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法进行正确引导。

  现实中,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上网就制止,反而更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千方百计地想接触网络,这样更易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

  作为父母,如果能在孩子沉迷网络的时候耐心开导,而不是一味打压,或许可以让误入歧途的孩子重新踏上正确的人生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