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承·红旗渠③|剧本杀、机器人编程,接棒演绎红旗渠》

  “我是一个林州的孩子,是吃着红旗渠的水,听着红旗渠的故事长大的,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故乡……”李梓豪,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在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林州红旗渠之后,他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作为林州孩子,说起红旗渠,李梓豪张口能来:那是一条悬挂在太行绝壁上的“人工天河”,那是老一辈林州人留给后辈们的精神财富……

  但何为精神财富?在红旗渠精神营地里,“红旗渠精神”在李梓豪的脑海中逐渐清晰、逐渐立体。

  俯瞰营地

  一个营地,多方聚焦;一个问题,合力作答

  在林州,红旗渠精神营地的使命,不仅仅是一个开展研学活动的场地,更是林州回应时代呼唤的载体。

  林州市副市长朱武迅介绍,林州人念念不忘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的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这是总书记关切的事,也是林州人的方向和目标。

  在林州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红旗渠精神营地应运而生。

  一个营地,多方聚焦。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王庆曾表示,林州市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是红旗渠的故乡和红旗渠精神发祥地。红旗渠作为林州市代表性符号,是我党在建设时期,带领人民群众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样板和人间奇迹,是能够引发强烈共鸣的经典中国故事。在新时代,这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更是培养和加强全国约2.9亿在校青少年昂扬的向学精神、爱国精神与思政建设的坚韧基石。

  怎样让红旗渠丰厚的精神财富真正走进孩子们心间?

  孩子们来到红旗渠精神营地,怎样才能让他们不枉这一趟精神之旅?

  这是红旗渠精神营地迫切想要作答的问题。

  “红旗渠精神营地自建立之初就肩负着弘扬红旗渠精神,服务研学事业,为国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同时,也肩负着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林州新发展格局,巩固林州全域旅游创建成果,助推文旅教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林州市红旗渠精神营地总经理栗攀说。打造红旗渠研学实践和劳动实践教育一流服务,通过“旅游+研学”“旅游+培训”“旅游+乡村振兴”等新兴业态,丰富研学新内容,壮大以红旗渠精神为内核的文化产业,这是红旗渠精神营地全力规划的愿景。

  而画卷的起笔和落笔,仍然是红旗渠精神的传承。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数字文创研学中心(简称“研学中心”)的一位主创人员告诉记者,这个核心问题,也是他们在开发设计研学课程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今年暑假前后,研学中心将一批优质研学课程带到红旗渠精神营地,智慧型、创新型的表达方式,数字化、沉浸式的教学体验,首先让营地的老师们眼前一亮。

  剧本杀、机器人编程,把孩子带到历史故事中去

  乐乐:杨爷爷,你们可千万不要放弃啊!你们的成功,我都看到了!

  杨书记:什么?

  乐乐:杨爷爷,我不是你们这里的人,我是从(掰着指头算一算)62年之后来的。

  铁柱:62年之后?这孩子不是刚才被我们吵傻了吧?

  杨书记:孩子,你就别安慰我们了,这里啥情况,我们比谁都清楚。

  …………

  乐乐:不是的!我真的看到了!我看到了红旗渠的建成,看到了你们的成功,更看到了你们的付出与奉献!

  达成战略合作后,研学中心紧锣密鼓为红旗渠精神营地量身打造专属课程。这个“穿越时空”的开营仪式,就是其中一部分内容。

  今年暑假前后,研学中心将一批优质研学课程带到红旗渠精神营地,创新的表达方式,数字化、沉浸式的教学体验,首先让营地的老师们眼前一亮。

  “这些课程很新颖!比如说开营、闭营仪式上的沉浸式情景剧,把每一位小营员都带到了历史故事中去。比如说《从前有个林红村》的剧本杀,让孩子们以红旗渠精神为依托,以完成任务为手段,感悟英雄气概。再比如说机器人编程,让孩子们自己去制作挖土机、大吊车模型,去‘再造一个红旗渠’……”对于这些专属课程的诸多亮点,营地教师常城铭如数家珍。在他看来,这样的寓教于乐,真的是在扎扎实实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我们都应该来看看”的重要讲话精神。

  在研学中心相关负责人看来,这些课程里,还藏着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另一番初心。教育应有普惠性,但山区的孩子却必须面对教育的不均衡性,做好红旗渠精神研学林州全域研学的同时,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也全力将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输入到林州,让林州的孩子们,让那些战天斗地的英雄的后代,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全国优质教育资源。

  太行山下、红旗渠畔,接棒一场永不落幕的红色之旅

  在林州全力打造的精神之旅中,孩子们一脸惊奇,满心感悟。

  “攀爬着一个个台阶,抚摸着一处处栏杆,伫立在青年洞前,俯视那澄澈的碧水,我的内心感慨万千。碧水之上,是让人望而生畏的绝壁。但先辈们就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靠着‘不认命、不服输’的坚定信念,硬生生地向悬崖峭壁发起挑战,用青春和鲜血修筑成了一条‘生命渠’!”

  这是李梓豪在参加完营地的暑假研学后,写下的感受。

  林州市第四小学六年级的郭桐对组装小推车格外感兴趣,“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工具,我们五人一组,比赛组装小推车,一上去我们组就装错了,很是懊恼。可是红旗渠精神告诉我们要‘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于是,我们组员之间相互打气,拆了重装,大约半小时终于胜利完工”。

  郭桐的同学马大凯,更是穿上当年修渠的衣服,模仿当年修渠的情形。“推独轮车特别不容易,一开始总是把握不好平衡,不是小车翻了,就是上面的物资掉了。可想而知,当年修渠的先辈们推着这样的独轮车穿梭在太行山间修渠是多么不容易。”

  在沉浸式体验中,孩子们又变身“战太行”的林州儿女。

  “习近平爷爷说,红旗渠精神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回忆。它引导着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不懈奋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继往开来、取得胜利。”“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喝着红旗渠水长大的我分外自豪。我要摒弃骄娇二字,接过红旗渠精神的接力棒,像我们的先辈那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争做新时代合格接班人!”孩子们说。

  “幸福渠”水声潺潺,这是一条永不断流的精神之河。

  李梓豪、郭桐、马大凯,孩子们在红旗渠精神营地里,正在接棒一场永不落幕的红色之旅。

  “今天,我以红旗渠为荣;未来,红旗渠定以我为荣!”

  “我一定传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让家乡变得更美、更富强!”

  “我长大要成为一名老师,也要把红旗渠的故事讲给将来的孩子们听。”

  四季轮回,太行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红旗渠畔,交响曲穿越时空,赓续血脉。

  “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响亮地回荡在山水之间,也回荡在河南的孩子们、教育工作者们的心底。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