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在医学界已经转疯了,连海外的华人都在转,甚至在我们就医的洛杉矶儿童医院实验室工作的华人也留言评论。”张敏感叹网络的力量之大超乎想象,同时他的公众号也从原本粉丝不到一万人,一天涨粉1.3万。

  在杭州一企业工作的白领妈妈陈洁是新粉丝之一,她说自己原本也打算带孩子出国旅行,“乐爸”的这份美国就医全记录可以作为“攻略”参考。“也是给我们做家长的提个醒,比如提前买好保险、了解国外看病过程等,如果也遇到类似的紧急情况,心里有个底。”

  而新粉丝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国内医务工作者,他们对张敏的“致敬”感到欣慰。浙江省一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说,国内医院急诊科医生的忙碌程度排不到 第一名,也能进入“前三甲”,不管白班还是夜班,连续八个小时、十个小时不休息、不喝水是经常的事情,“希望患者和家属能体谅我们偶尔的‘不周到’”。

  中外医疗差异大,网民感慨对国内医生多些理解

  这次“乐爸”张敏的“乐极生悲医院游”引发网民广泛关注,网民的关注点集中在国内外就医环境、诊疗技术、医患关系这三个问题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张茂说,国外的“天价”医疗费用跟医生的准入门槛高和医疗资源稀缺有关系。据了解,美国医院急诊普遍 实行分级制度,根据病患症状由重到轻,依次分为1到5级。比如像心跳骤停、大出血等严重危及生命的急诊患者,就属于1级范畴,需要立刻进行急诊抢救。一些 不是非常紧急的病人,等待一到两个小时比较正常。

  
  而在国内多数患者挂了急诊后,一般都能得到医生及时的处理,张敏在文中就提到,因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他差点网上搜索方法自学徒手复位了,在国内若等待四个小时,估计医患关系就紧张了。

  网民“良人若初”说平心而论换位思考,我觉得咱们的医生真心挺不容易,还是要多一份理解。网民“fgit”说,中国医疗是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在医疗技术水平等方面并不需要妄自菲薄,两个国家的就医环境与制度、文化习惯都有关系。

  网民“小米”是一名医生,她说,“我也很想像美国医生那样笑着安慰病人,看完病再送根冰棍安慰孩子,但估计后面排队的人会疯,我们只能尽自己所能在解除患者痛苦的同时,尽量让他们觉得‘务’(服务)美价廉。”

  张敏说自己把这次经历分享出来,并不是为了对比中国和美国的医疗体制孰优孰劣,只是希望大家在抱怨中国看病难、看病贵的时候,能更多地尊重、理解我们的白衣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