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礼金千余元 如今翻了几百倍

  如今,一到农村与群众聊起结婚成本、彩礼一事,大多数人都表示无奈,彩礼水涨船高,和原来比翻了许多倍。对于这种现状,除了攒钱、借钱、贷款,没有什么办法。

  “我是1987年结的婚。那时候安阳这里对彩礼并没有什么硬性的要求。”在事业单位上班的“60”后王先生回忆,当时家庭条件不太好,他结婚时,父母就给了1000元左右,他也没给媳妇准备戒指。“我媳妇现在手上戴的这枚金戒指,还是我们结婚多年后才买的。”王先生说。

  “70”后张先生是地道的安阳人。2002年他和爱人结婚时,盖新房、购置家电等一共花了三万多元。对于如今的彩礼,张先生直言:“有些病态。”

  “不久前单位有个小伙子结婚了,我才知道现在的彩礼‘行情’:‘一动不动’加‘万紫千红一片绿’。有些地方结婚彩礼还流行‘三斤三两’。”张先生补充说,“一动”是指汽车,“不动”是指房子;“三斤三两”就是百元人民币称三斤,大概十一二万元;“万紫千红一片绿”,即一万张面值五元(紫色)的钞票,一千张面值100元的大红票子,加上一堆面值50元(绿色)的钞票,全下来最少也得十几万元。

  记者粗略一算,如此说来,即便在当地买一套房子和一辆普通轿车,算上婚礼的花销,没有六七十万元也是没办法把媳妇娶进门的。“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买套房子就得榨干全家人的积蓄,更别提再买车、给礼金、办婚宴了。”张先生说。

  在采访中,不少人感叹,这彩礼过了几十年,从改革开放后的 “ 三转一响 ” ( 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 ) ,到如今的百元大钞 “称斤论两”,房子汽车齐上阵,“实在是变了味”。

  打破天价彩礼困局

  倡导简约婚礼风尚

  李大娘(婚恋红娘,55岁)

  “现在村里到了结婚年龄的男孩多,男孩过了22岁找不到媳妇,会很没面子,所以即便是借钱贷款,也会凑齐彩礼。另外,如果彩礼要得少,女孩会被别人说‘不值钱’等闲言碎语,所以礼金只会涨,不会降下来。”

  程先生(民警,33岁)

  “在农村,由于‘彩礼’严重超出群众所能承受和支付的经济范围,已成为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少农民因彩礼返贫不说,在订婚前夕,不少20岁不到的青年还会在聚会饮酒后,无视交通法规,选择驾驶家里给其结婚买的新车。有的甚至还无证驾驶,严重威胁到生命财产安全。更有甚者在事故发生后,存在侥幸心理,让家人朋友前来‘顶包’。”

  王女士(心理医生,42岁)

  “攀比心理是部分地区彩礼一涨再涨的重要因素。结婚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大事。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许多家庭不顾双方家庭的实际情况便确定彩礼数额,而结婚典礼花费也不菲,在无形之中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张大爷(村干部,60岁)

  “我觉得农村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是造成农村彩礼节节攀升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女性进城务工。一般女性在城里上班几年后,选择找个城里人结婚,从而定居在城里,导致农村女性数量大大减少,那么农村适婚男青年想要结婚就难了。要想结婚就只能掏高价彩礼,或者从条件更差的地方往回‘买’媳妇了。”

  杨博士(社会学专家,35岁)

  “要想打破天价彩礼的困局,我认为政府要强化正面引导、加大宣传的力度,倡导简约婚礼,也可以组织集体婚礼,简化婚恋程序,同时让村规民约等和红白理事会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另外,大力发展经济,加大农村地区扶贫力度,扶持产业,让女方家庭不需要依赖‘彩礼’这种方式作为收入来源和保障未来生计的途径,只有群众未来生活得到切实保障,这些糟粕思想才会被摒弃。”

  (来源:安阳网-安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