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第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68名在韩志愿军烈士魂归故里。图为礼兵为棺椁覆盖国旗。李祥辉/摄  3月21日,第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68名在韩志愿军烈士魂归故里。图为礼兵为棺椁覆盖国旗。李祥辉/摄

  纪念是今年9月的一个关键词。继月初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后,我国将于9月30日迎来第二个烈士纪念日。

  在9月3日的阅兵庆典上,国共两党抗战老兵乘车经过天安门广场,成为整个阅兵式的一大亮点。

  活着的英雄享受荣光,牺牲的烈士也没有被忘记。2015年清明节期间,驻缅甸大使杨厚兰及夫人阮蔚和部分馆员赴缅甸东吁市中国远征军纪念碑祭扫凭吊,并向纪念碑管理委员会捐赠善款。

  8月底,由民政部、中宣部、外交部、财政部、侨办、台办等部门组成的代表团分别在菲律宾马尼拉华侨义山公墓、巴布亚新几内亚科科坡中国抗战将士陵园和马来西亚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前举行纪念抗战烈士活动。

  这些纪念烈士的活动受到国内外舆论的好评。纪念活动既是在缅怀先烈,也是在关照现实。在第二个烈士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

  中国青年报记者:公教授好!去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就是要让年轻人永远铭记这些为国牺牲的人。

  公方彬:是的,我们设立“烈士纪念日”,就是要解决价值坐标问题。我们必须明白,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需要高尚的东西去引领。我们不能庸俗不能堕落。一个社会的价值坐标应该很清晰,它引领着这个社会的走向。叔本华说过一句话,人与生俱来的最大恐惧是绝对价值的丧失。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恶搞英雄、远离崇高这些现象,就是社会价值坐标紊乱的后果,不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经济发展了,精神虚无了。我们必须重新厘清价值坐标,厘清价值坐标就要找一个最佳切入点,其中为国牺牲的人最能够标明你的精神高地,最能够支撑你的价值坐标。

  中国青年报记者:近几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将部分在韩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和在缅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迎接回国安葬,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公方彬:这件事近年来我们主要做了4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政府和群众对这项工作必要性的认识大大提升。前几年有的地方涉及房地产开发,把烈士陵园都拆了。近年来,不管是国内的烈士陵园还是在国外的,我们开始关注了。

  近年来民间也在搞迎接抗战老兵遗骸回国工作,像云南,民间做的就比较多。网上甚至有专门的相关群众组织来做这个事情,政府开始行动,民间开始行动,形成一种互动。

  第二个是观念有所超越,我们现在的认识已经不像以前,这几年,我们开始关注国民党远征军,这就是观念突破了。突破在哪里?它上升到民族的意志,大国崛起的变化在这次“9·3”阅兵中也看得出来,接受检阅的老兵中既有来自共产党军队的也有来自国民党军队的。这是历史思维突破、价值观丰富起来的一个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