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介绍,鸡公山的开发是中国近代历史“大变局”的产物,也是与中国近代历史相始终。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沿海、沿江通商口岸纷纷设立,并以此为据点向中国内地渗透、扩张。铁路的修建带来的是大肆的资源掠夺和思想禁锢。没有基督教的内地传教活动,就不可能有鸡公山的开发。由于对高温气候的不适应,西方传教士在“拓荒”传教的同时,四处寻求避暑之所,从而有了庐山、北戴河、莫干山、鼓浪屿和鸡公山。没有铁路的修建,同样不可能有鸡公山的开发。处于豫鄂之间的鸡公山原本是大别山东麓的一处荒山,因毗邻武胜关,1897年开建的芦汉铁路途经鸡公山,从而在区位上带来了鸡公山开发的先机。从鸡公山的开发先驱美籍传教士李立生的回忆中得知,在铁路未修通前,从孝感到信阳,乘牛车走了5天;而1921年《鸡公山指南》记载从汉口至新店(鸡公山下)最快6个半小时可达,尤见火车之便利。修于清朝末年的登山古道是上山的一条老邮路,长约3公里,有1221个石阶。那时,一天接火车邮件送6趟,延1221个石阶上下12次,可见外国人上山避暑的繁盛,老邮差练就了一番腿功。

  从1902年10月传教士的第一次踏勘,到1903年秋的第一栋别墅的建设,由于火车的便捷,鸡公山很快招来了大批的传教士和洋商前来购地建房,再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山上已建有美、英、法、俄、日各国洋房27处,外侨70余人。

  鸡公山夏季侨居人口的增多,使得通邮成为当务之急。1905年夏初,鸡公山始设夏季邮局。这些外侨多来自于汉口,当属汉口邮政局临时设立的通邮机构。由此可知,早期的鸡公山邮政局是专为便利外侨居山避暑而设。

  北洋军阀靳云鹗由下级军官逐步提升到陆军第八混成旅团长、旅长,长期驻防于信阳一带,扼豫鄂咽喉。1918年靳云鹗来山时,将夏季临时邮局改为常设特二等邮局,编制6人,下辖新店、武胜关两个代办所,办理国际汇兑、包裹。当时河南能办理国际邮件的只有4处,即开封、郑州、焦作、鸡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