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从省卫生计生委官方网站获悉,9月12日,河南确定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目前,患者正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病情稳定,体温正常,生命体征平稳,除足面皮疹仍稍红,其余部位皮疹消失。
郑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韩同武提醒,寨卡病毒可防可控,市民无需恐慌。
郑报融媒记者 谷长乐 通讯员 段晶晶
什么是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结膜炎或关节痛,极少引起死亡。
传播途径 蚊媒传播、母婴传播等
(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有研究证明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孕妇可能在分娩过程中将寨卡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在乳汁中曾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寨卡病毒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性传播:寨卡病毒可通过性传播,目前报告的少量病例均为男性患者感染其女性性伴。
血液传播:寨卡病毒可能通过输血传播,目前已有可能经输血传播的病例报告。
人群易感性 各类人群易感染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临床表现 发热、皮疹等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结膜炎、关节痛及肌肉痛等。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预防措施 莫被伊蚊叮咬
寨卡病毒病主要由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传播。伊蚊在室内外的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孳生繁殖;翻盆倒罐清除积水,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
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若出现发热、皮疹、红眼及肌肉关节痛等症状或体征要及时就医。
特别提醒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确需赴这些国家或地区时,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咬。若怀疑可能感染寨卡病毒时,应及时就医,主动报告旅行史,并接受医学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