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鲁豫再联手 争创国家区域科创中心》
九曲黄河,一衣带水。
在日前公布的《郑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再次把“聚焦科技创新引领,着力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放于2024年重点工作的第一条,并在其中明确提到:强化郑州与济南、青岛、洛阳联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争创以郑济青洛为核心的鲁豫国家区域科创中心。
那么,为啥是郑州联手济南、青岛、洛阳?这四座城市在科创方面各有哪些亮点?在创新驱动方面又有怎样的异同——
各有所长 各自“放异彩”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根据四座城市2024年初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郑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4%、总量超过1.36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8%,增速居9个国家中心城市首位。对2024年的发展目标,则定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进出口总值平稳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郑州向西,古城洛阳,交出了这样的发展成绩单:202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1%、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洛阳把2024年的发展目标定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进出口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01%。
随黄河水蜿蜒向东,淌过河南,便是山东。
去年底,济南至郑州高速铁路济南至濮阳段建成通车,标志着济郑高铁全线贯通运营,郑州东站至济南西站间最快1小时43分钟可达,中原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双城经济圈衔接更加紧密。
济南,作为山东省会,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0.8亿元、增长6%。2024年,济南列下这样的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左右和6.5%以上。
青岛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760.3亿元,同比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024年,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左右。
科技创新 纷纷“起高峰”
郑州,作为中央明确支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将围绕“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作为总目标,持续强化“三标”意识、深入实施“十大战略”行动和“十大建设”工程,聚焦“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把“科技创新”作为“十大战略”之首,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其首位度一目了然。在提到2024年工作的时候,郑州明确,要突出创新核心地位,扎实推进创新高地建设。聚焦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生态、创新人才,全面发力、扩大成效,争创国家区域科创中心,加快锻造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就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市长何雄提到郑州发展的时候,指出,郑州将不断完善实验室体系,争取建设国家实验室,争创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力度,争取新建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0家。积极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设新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推进“中原之光”超短超强激光实验室装置、智能传感器MEMS中试平台等大科学装置项目建设。
同时,强力推动中原科技城建设,加快建设中原科技城重点功能片区,以郑洛新自创区为引领、中原科技城为核心载体,建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未来科技研究+中试+成果转化”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区域综合研发功能区,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新质生产力”,作为今年的“高频词”,在郑州也根据实际情况“具象”了起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势,加快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改造,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一号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智能装备、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绿色环保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行动,抢滩布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元宇宙、卫星、区块链、氢能、算力等前沿产业,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聚焦打造“量子之城”,加快建设中原量子谷,建成百亿级量子产业集群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洛阳市如何做好创新文章?
洛阳市市长徐衣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洛阳市将前瞻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聚集“六新”突破,深化“五链”耦合,落实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建设五大先进制造业集群、17条优势产业链,全年营收超过4600亿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洛轴新能源轴承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争创全国先进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加速新兴产业集群集聚,推动中州时代一期第一条30GWh产线6月底前投产运营,百万吨乙烯项目6月底前完成智能化管控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链配套项目落地,打造千亿级新能源生产基地、国内一流的绿色石化先进材料产业基地。
同样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济南市市长于海田也明确,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开辟发展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根据介绍,济南将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走出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增长路径,加快激活省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具体工作推进可以概括为“123”:“1”是聚焦科技创新这个“主导”,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撑;“2”是聚焦绿色化和数字化两个“方向”,着力抢占高质量发展新风口;“3”是聚焦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和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对于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特大城市,青岛都市圈核心城市青岛,青岛市市长赵豪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青岛产业基础比较扎实,将切实抓好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努力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具体来说,青岛将以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为目标,在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等优势产业领域,推进高水平技术改造、深化国际化战略,加快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和世界一流企业;壮大虚拟现实、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新兴产业规模,积极抢占深海空天、生物制造、量子信息等领域发展新赛道,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鲁豫联手 铸造发展“新引擎”
在《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里提到,过去的区域竞争都是城市之间的单打独斗。但随着城市群、都市圈战略的推出,抱团竞争有望变为主流,而都市圈规模和实力也将成为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鲁豫联手,其实早有迹象可循:
2022年,河南、山东两省向科技部报送了《鲁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规划(2022—2035年)》。2023年1月,山东省科技工作会议透露,将加快推进鲁豫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建工作,力争早日获批。
今年初,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布《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这一方案强调“争创鲁豫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加强山东半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联动,打造黄河中下游协同创新共同体。”
鲁豫联手,旨在共建科创新未来。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指出,鲁豫两省抱团发展的策略创意和政策创新,对于重构和壮大豫鲁科创中心、产业体系、市场格局和发展生态具有积极意义。“鲁、豫都是经济大省,两省具有广阔的合作基础,且河南和山东不乏省际合作的成功案例。多年前,豫鲁两省在黄河中下游生态保护方面的协议化和制度化合作,已经造福两省人民。但此前相对于生态保护、水利工程,两省在科创和产业方面合作方面较弱,这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先产业后生态的合作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而共同建设区域科创中心,成为河南、山东这两个北方经济大省迈向全面合作的重要契机。”宋向清分析。
记者 李娜 陶然/文 马健 李新华/图
(来源:郑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