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对这方刻石进行系统学术研究的国内第一人,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著名金石学者郑志刚在今年下半年对刻石内容进行了详细释读,而且专门撰写了学术论文。
★郑志刚,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
摩崖刻石为民祈雨
一篇190多字的东汉文章,在山野中被遮蔽、湮没长达1900余年后,新近在河南驻马店市郊被发现。
这些具有极高史料、艺术价值的文字,为祈雨摩崖刻石,是河南境内迄今所见的汉代官方摩崖孤品,从未见载于任何史籍。
所谓摩崖刻石,是将粗粝的天然崖岩略加平整、打磨,然后在其上书、刻文字以叙事、记功的一种珍贵遗存。
据郑志刚博士考证,这件刊刻于东汉永初七年(公元113年)的隶书摩崖《张汜雨雪辞》,记载了当时吴房县主官张汜为民祈雨的事迹。全文195字,虽有风化残损,但整体上无碍辨识。其内容为证史、补史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在研究汉代政治、气象、书法艺术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切实的价值。
该件摩崖刻石,发现于驻马店驿城区胡庙乡一座人迹罕至的野山,叫石龙山,属伏牛山余脉。
《张汜雨雪辞》的文字,就刻在山巅一块巨大岩石的自然断面之上。其上、左、右岩面均略呈放射状展凸,既裹且罩,对刻石有所遮护。刻石略近正方形,宽57.5厘米、高51.5厘米,周边有粗边阴刻单线,框线交搭处四角,饰有汉代流行的卷云纹。
在这块巨石后的西侧,还有一段石头城墙。沿着山脊向西蜿蜒而去,长约1500米。但刻石与石头城墙有无关联?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195字唤醒2000年前记忆
记者:郑博士,刻石上这195个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郑志刚:这方摩崖刻石的内容,涉及东汉时期的气象、天文、农业、民俗、信仰、地理、行政区划、职官、公务管理、匠作、文体、文字、书法艺术等诸多方面,通过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研究,有着证史、补史的作用。譬如张汜、魏亲等基层官吏的情况,史书中并没记录,是被历史遗忘近2000年的人物。如果没有这方摩崖,他们将永远湮没在历史的烟尘深处。
记者:您是怎样接触到这方刻石并展开学术研究的?
郑志刚:说来惭愧,我是2015年7月份,才从安阳的收藏家傅春喜先生处初次了解到这方摩崖刻石的。当时,我从他那里看到摩崖拓片的图片,直觉其与众不同。首先是书法印象,不同于东汉中后期那种强调蚕头燕尾的成熟八分体,也没有通常汉代摩崖刻石字态的恣纵朴野,而是端谨庄雅、古隽淳朗,一派儒风;再就是粗读摩崖内容后,立即就触摸到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量。返回郑州后,我又在网上查了关于这方摩崖的详情,方知此罕见的汉代遗存,自2011年初被驻马店当地摄影家偶然发现并经《天中晚报》报道后,一直未受重视,还没有被学术界进行过任何研究。之后,我便逐字逐句地对此进行研读,学术工作量达一万余字,虽辛苦,总算是率先做了点扎扎实实的研究。
“官方祈雨摩崖孤品”
记者:您为什么将这方刻石命名为《张汜雨雪辞》?
郑志刚:我们可以想一想,深冬腊月,吴房县长张汜,率领手下官吏登山祈雨,道是请雨,实则也是祈雪。铭文中因“甘雨累落”而致的“庶卉咸茂”,在北方“十二月有闰六日”的特定时空背景下,大概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象。这样的描述令人费解,到底是一时手误还是有意的“好大喜功”,暂时难以判断。不过,再看篇末所述,还算具备季节特征,祈雨而获雪,在情理上也勉强能够讲得通。有鉴于此,我认为将摩崖的题目定为《张汜雨雪辞》或更妥帖一些。
记者:为什么说这方刻石是“河南境内汉代官方祈雨摩崖孤品”?
郑志刚:目前存世的两汉刻石原石,加上原石已经毁佚、只有拓本幸存的那部分,总共400多种。其中绝大部分属于东汉时期,尤其集中在东汉中后期。当时的刻石,主要分两种类型,一是碑刻,再就是摩崖。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汉代摩崖刻石,多出于东汉,而细看“汉三颂”等全国范围内著名的这些摩崖刻石,略加比较,即可发现《张汜雨雪辞》(公元113年,195字)无论从刊立时间还是总字数上,都是比较早、比较多的;再看河南境内汉代摩崖刻石,官方祈雨内容的摩崖刻石,目前只有《张汜雨雪辞》一件。称其“孤品”,或许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