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村民在集市售卖泥泥狗 夏天,村民在集市售卖泥泥狗
泥泥狗 泥泥狗

  淮阳县城关镇金庄村是一个拥有700余户人家的村庄,村民们依靠一项被誉为中国文化“活化石”的民间手艺——捏制泥泥狗,每年获益近千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

  □东方今报记者 田林 见习记者 李康

  六岁学捏“小泥鳖”一捏就是62年

  距离太昊陵约5公里的淮阳县城关镇金庄村,是远近闻名的泥泥狗专业村,全村3200多人中有2800多人会做泥泥狗。现年68岁的任国和老人就是“泥泥狗”民间文化传承人之一,他六岁开始跟随父亲学捏“小泥鳖”(“泥泥狗”的一种),如今已经捏了62年。

  走进任国和老人的家中,就像走进了千奇百怪的物种世界,院子里、客厅里处处都摆放着制作完工的泥泥狗,各式各样的造型让人眼花缭乱,形态古朴、夸张并着以彩色进行点缀。

  任国和指着满屋子的泥泥狗介绍说:“这些泥泥狗都是我数十年创作积攒下来的,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共分为生殖崇拜、图腾、传统吉祥物、女娲抟土造人、现代吉祥物、十二生肖、小花货七大系列800余种。每年我都会进行新的创作,将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不断地创新。”

  捏制技术都是祖辈口传心授

  谈到泥泥狗手艺的传承,任国和回忆道:“淮阳泥泥狗属于民间艺术,艺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捏制技术基本都是艺人祖辈口传心授,凭感觉和记忆传授下来的。我还是小时候从爷爷口中知道,祖上世世代代都在传承这门手艺,怎么说也有上千年了。”

  “捏制泥泥狗看似简单,其实里面蕴含着艺人的经验和对伏羲文化的理解。”任国和边捏制边介绍,“比如捶泥,那是一点也不能偷懒,必须用大棒子反复地敲打,否则成品一经晾晒就会龟裂。还有这打孔,咱就从最简单的小泥鳖说起,用一根高粱秆扎孔的时候不能一通到底,必须两头扎,而且还需有角度,不然吹不响。”

  “要说最能体现伏羲文化的,还数捏制和点画了,捏制的时候不能太逼真,必须要抽象,创作的基本造型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基本都是多种动物造型的集合体,越夸张越好。”任国和介绍,点画更为严苛,不能用毛笔点画,必须用削成斜面的高粱秆蘸色进行点画,而且只能以黑色打底,然后辅以红黄白绿蓝五色进行勾勒……勾花图纹时艺人都是凭借直觉和祖辈相传的感受勾勒,像马蹄纹、三角纹、锯齿纹都与远古陶彩纹理十分相似,这些都跟伏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吸引年轻人传承技艺

  任国和老人不仅是“泥泥狗”民间文化传承人,而且在金庄当了20余年的村支书,成为“泥泥狗专业村”的领路人。

  任国和说:“我是1982年当上村支书的,那时候刚从部队转业回来,1984年的时候,我就发动村民在村支部院子里建起了‘泥泥狗展览馆’,里面陈列有艺人照片、简历、擅长种类、泥泥狗代表作品。可惜后来毁坏了,没能保存下来,想起来都感到心痛,这是泥泥狗传承上的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