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一个可以让现代人“穿越”回商代晚期的“时光隧道”。一封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出的20多年前的信这两天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一封普通的书信带领观众回味一位考古学家与一位中学生的殷墟故事,为商文明探索之路增添了暖暖的色彩。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这封泛黄的信件,是20年前一位名叫王寅的上海中学生在参观殷墟后写给殷墟发掘研究工作者杨锡璋的,她在信里回忆着这块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内心既欢喜,又带有一些少年人对未来的迷茫。

  “我只想请求您,一位我敬佩的爷爷,告诉我如何走近文物,走进历史?”在那个夏天,她随夏令营来到安阳,参观了殷墟博物馆,切身了解了商文明的历史与考古工作的艰辛。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她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能感受到先人们的生活气息。

  殷墟,这个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考古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商王朝的兴衰,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殷墟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一件出土的文物都是一个个故事的载体,每一处遗迹都是历史的见证。与这封信一起展览的还有王寅当年寄送给杨爷爷的获奖作文《真水无香》,这是她对上海博物馆的一枚印章“真水无香”的解读,文中这样写道:“‘真水无香’体现着对高雅艺术和生命的双重追求,因为‘只有具有高尚灵魂的人,才能创作出高雅的艺术’”。在作文的正面还贴着一张便利贴,是写给杨爷爷的一段话:“‘真水无香’这种精神是我最敬佩您的,不图名利,追求普通却崇高的境界!我们历史老师说,学历史就是要甘于寂寞。我在您身上好像明白了一点。”

  在信里,王寅写道,她想更加理性地研究历史、参透文物背后的故事,感知一个社会,一个朝代的脉动。她对历史、文物的热爱,通过这封信,穿越了时间,感染了每一位读到这封信的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研究员,在整理展览材料时偶然发现了这封信。作为“探索商文明”展览的策展人,他被信中真挚的情感所打动,决定将这封信作为展品之一,让更多的人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何毓灵还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找到王寅,邀请她回到安阳,重温当年的感动。

  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和社交网络的传播,王寅终于被找到了。王寅得知自己当年的信被展出,并引起了广泛关注时,她感到既惊喜又激动。王寅回忆说,那段在殷墟的经历对她影响深远,杨爷爷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在回信里,杨爷爷对他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表示肯定,鼓励他们好好读书。

  王寅的故事一经传播,引发广泛讨论,网友们纷纷评论道:“也是一段佳话”、“太棒了!这是传承”,也有网友好奇王寅现在是否从事历史文物相关工作,但更多的是欢迎王寅再次来到安阳殷墟。

  3月17日,何毓灵在视频连线中向王寅发出了再次来殷墟的邀请。

  3月18日,殷墟博物馆陈展部徐军委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个事情,我们更想传达文物或展览背后的故事,透物见人,20多年前的一封信如此,三千年文物背后更有着许多可以讲述的故事。我们也有很多想了解的,想知道当年的温情对她本人现在的影响,想保留这份感动和温情,不管做着怎么样的工作,王同学心中一定还有个历史梦。同时也想传达现代年轻人对文化的热爱与互动,20年前就有年轻人对文物、对文化有执着的热情,这也是一种传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