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年牡丹花开的时节,“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牡丹雍容华贵的惊天颜值早在历史上诸多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你知道吗?最初,牡丹可不是靠颜值吃饭的,人家完全是靠才华!

  在唐代以前,牡丹是在医药典籍上被当做药物记载的,牡丹药用可追溯到秦汉,秦汉时的《神农本草经》以及此后的《华佗神医秘方》和《本草纲目》等医书中,均详细地记载了牡丹的药用价值。

  牡丹的根皮为中药丹皮,其主要药用成分是丹皮酚。据统计,我国有1300多个药方涉及到丹皮,是诸如“六味地黄丸”等著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

  如今,随着丹皮消炎、抗过敏、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祛斑美白等药效的不断发现,其应用范围正不断向化妆品、保健品等领域延伸。

  丹皮

  牡丹何时起靠颜值大杀四方?

  既然牡丹是以药用起家,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老祖宗发现了它的美呢?

  “牡”是雄性的意思,《本草纲目》里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其花红谓‘丹’。”这就是“牡丹”名字的来历。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因为牡丹花和芍药花有些相似,而牡丹的茎是木质茎,所以牡丹又被称为“木芍药”。二名并存,其中木芍药之名大约延续到唐代,牡丹的名字最终被确定下来,并延续至今。

  牡丹作为观赏栽培植物始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隋代牡丹栽培的数量和范围开始扩大,古籍《海山记》载:“隋帝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洛阳)……易州进二十箱牡丹”。

  以进入皇家宫苑为标志,牡丹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并为牡丹的迅速发展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武则天——将牡丹引入宫廷第一人

  唐代自武则天始,至唐玄宗天宝年间是牡丹发展的鼎盛时期。传说一日武则天雪后赏梅花,趁酒兴作诗: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她自持贵为天子,世间万物皆应顺从,百花也不能例外,不管季节如何,须与梅花一道开放,以供其观赏。众花仙子不敢违旨,于是违背时令,果然于次日开放,唯独牡丹仙子不愿曲意奉承。

  武则天大怒,将苑中牡丹焚烧大半,其余尽贬至洛阳。据说从此牡丹待到秋末便枝叶焦枯如火焚状,似乎仍在向世人诉说着武则天的骄狂。

  传说毕竟是传说,事实上最早把牡丹花引入宫廷的人就是武则天。据唐代舒元舆《牡丹赋》记载:“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这里的西河,就是指武则天的老家——并州文水县。

  因为家乡盛产牡丹,所以武则天对牡丹有特殊的喜爱之情,先后把牡丹引种到了洛阳和长安。随后,王公贵族及百姓们也争相效仿,牡丹自此繁盛起来。

  杨贵妃与李白诗中的牡丹

  唐时,人们观赏牡丹的风气日盛,也催生了专门培育牡丹的花师,洛阳人宋单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唐代传奇小说《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字仲儒,善吟诗,亦能种艺术。凡牡丹变色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这位宋单父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并不是头脑简单的“泥腿子”花匠。他培育出的牡丹能“变色千种”,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一个奇迹。

  唐玄宗听说宋单父能培育变色牡丹,便将他从洛阳召到骊山,让他在骊山植了上万株牡丹。这些牡丹形态花色各不相同,唐玄宗十分满意,为宋单父“赐金千余两”,宫廷中也都尊宋单父为花师。

  据韦叡《松窗录》记载,开元中,长安宫中种植了牡丹花,得到了四个新品种,通红、通紫、浅红、通白的牡丹花。

  于是玄宗命令移植到兴庆池东的沉香亭,花开后,玄宗骑着御马,邀杨贵妃一同赏花,当时名重天下的乐师李龟年带着乐队唱歌。

  玄宗兴起,说:“赏名花,对妃子,怎么能用旧歌词?”于是把喝醉酒还没睡醒的李白叫了过来,塞给他一支笔,让他快写,李白晕乎乎地写就了流传千古的三首诗: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诗既是写牡丹,又是用来指杨贵妃,花和人一同写,香艳却不浮夸。

  苏东坡花样吃牡丹

  牡丹花除了可以观赏,还是一种重要的食材。北宋陈师道是苏轼的学生,可能品尝过苏轼做的“酥煎牡丹”,他《后山丛谈》记有“酥煎牡丹”一条,引苏轼《雨中明庆赏牡丹》:

  霏霏雨露作清妍,烁烁明灯照欲然。

  明日春阴花未老,故应未忍着酥煎。

  又引其《雨中看牡丹》:

  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

  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

  这道菜是用牛酥煎制牡丹花瓣。牛酥,是酥油,酥油是从牛奶种提炼出的一种乳制品,滋润肠胃,和脾温中,营养价值颇高。在唐宋时,酥油是常用的油料,也作为药材使用。苏轼所称的“酥煎牡丹”,可能是洛阳的一道时令菜。

  《后山丛谈》又记载:“孟蜀时,兵部尚书李昊每将牡丹花数枝分遗朋友,且曰:‘候花凋谢,即以酥煎,食之,无弃秾艳。’其风流贵重如此。”

  北宋灭亡后,“酥煎牡丹”的烹饪方法传至杭州一带。南宋初年的袁文《瓮牖闲评》载:“好事者多用牛酥煎牡丹花而食之,可见其流风余韵。”

  一朵牡丹价值42斤米?

  牡丹在当时受到热捧,贵族大户争相种植,坊间还流传着“王侯家为牡丹贫”的说法。白居易专门写诗《秦中吟·买花》来描述当时牡丹花的昂贵: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诗中描写卖花人对牡丹极尽奢侈的“照顾”,用帷幕遮挡,用篱笆保护,浇水肥土,最后一句诗,我们可能觉得夸张,为什么说是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呢?我们算算账,看当时牡丹花到底能卖多少钱。

  柳浑《牡丹》诗说:“数十千钱买一棵。”白居易上面的诗里写,一丛牡丹开花一百朵,价值“五尺素”,即25匹绢,顶得上“十户中人赋”。

  《新唐书》卷52《食货志二》说,中唐时期,“绢匹为钱三千二百,其后一匹为钱一千六百”。

  我们若按最便宜的1600钱计算,100朵红牡丹,要价4万文钱,即一朵牡丹400文钱。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前后,据史料记载,元和六年是个丰收年,一石米(唐时为53千克)为20文(《资治通鉴》卷234《唐纪》载),而元和元年,宣州大旱,当年的一石米卖到2000钱(《全唐文》卷640李翱《故东川节度使卢公传》)。

  由于当时社会的米价因收成变化波动得比较厉害,我们就以一石米1000文钱的价格估算白居易写这首诗时的米价。一朵深红牡丹400文,至少能买到21千克即42斤的米,按照大米6元/千克的价格算,一朵深红色牡丹花,要价相当于如今的126元人民币,价格高到惊人,可见大家对牡丹的追捧。

  牡丹又称“洛阳花”

  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

  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在《洛阳春吟》一诗中,北宋大儒邵雍描绘了洛阳人对牡丹非同一般的感情。当时,洛阳人由于太爱牡丹,遂称其他的花为“果子花”,而对牡丹则直接称“花”,意为“天下真花独牡丹”。

  牡丹被洛阳人称为“花”,其实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就是“洛阳花”。据《群芳谱》记载,这是因为其他地方的牡丹“花皆单叶,惟洛阳者千叶,故名曰‘洛阳花’”。也就是说,洛阳牡丹是雍容华贵的千瓣花,它一出现,其他的花就相形见绌了。

  邵雍爱花,曾在家中培植出一株开出24枝花的牡丹,正是这样的亲身经历,让他对“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的洛阳花不断吟诵。同样,北宋诗人梅尧臣也在《韩钦圣问西洛牡丹之盛》一诗中说:

  韩君问我洛阳花,争新较旧无穷已。

  今年夸好方绝伦,明年更好还相比。

  司马光在洛阳著《资治通鉴》时,与邵雍结为好友,二人常相约赏牡丹。在《又和安国寺及诸园赏牡丹》一诗中,他说:

  洛邑牡丹天下最,西南土沃得春多。

  一城奇品推安国,四面名园接月波。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洛阳本地人,外地喜爱牡丹的人也有很多。如北宋僧人惠洪在《冷斋夜话》中提到,有个叫刘跛子的人行动不便,但坚持“拄一杖,每岁必至洛”,其对牡丹的痴迷可见一斑。

  你赏过牡丹吗?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牡丹的趣闻呢?

  快来留言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