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龚雪 通讯员 胡亚昆 付晓雪/文图

粘黏碎陶片粘黏碎陶片
库房中已经修复好的文物库房中已经修复好的文物
文物碎片中蕴藏着传统文化内涵文物碎片中蕴藏着传统文化内涵
王金香正在修补文物王金香正在修补文物
贺兵正在修补文物贺兵正在修补文物

  在位于信阳市平桥区城阳城址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信阳工作站,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几位文物修复师正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忙活。

  “文物修复师一天的工作就是跟各种文物碎片打交道,修复一件文物少则两三天,多则几个月,甚至更长。”“85后”文物修复师王金香一边说着,一边用牙刷清理陶器碎片上的泥垢。

  城阳城址是全国第五批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现存的六座楚王城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和最具考古利用价值的一座古城址。这里曾诞生了“亡羊补牢”的历史典故,出土了我国最早的一套完整青铜编钟,如今,也是展示平桥区乃至信阳市楚文化的窗口和平台。

  王金香是本地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她耳濡目染,从小她就立志从事与文物修复相关的工作。“201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信阳工作站招人,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通过层层筛选,王金香最终通过了考核,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可是初来乍到,王金香面对的却是巨大的挑战。“刚进入修复组的时候,面对数不清的碎陶片和一堆泥土,我根本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使用热熔胶时,由于不小心,手指经常被烫出水泡。”

  通过刻苦钻研,王金香虚心向前辈请教,很快就从“职场小白”变成行家里手。经她修复的文物也多达数百件。但直到今天,她仍然认为自己是一名“新兵”。“文物修复是一门非常专业和严谨的学科,追求还原造物者本身的愿望或者是器物本身最好的状态,这才是最难的。”

  坐在王金香对面的贺兵,年龄稍长一些,她平时性格内敛,不善言辞,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专注手中的文物修复。然而一提起她心心念念的文物修复工作,这个同事眼中的“闷葫芦”,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我觉得一个文物修复师最快乐的就是亲手让一件文物从碎片到完美复原的那一时刻。”

  贺兵入行10多年,接触大大小小的文物有上千件,她常说,考古现场出土的文物碎片,就好比不同的积木混在一起,需要分门别类地梳理出来。这就需要修复师不仅要有智慧,更要有耐心和细心。

  “有一次,他们从仓库里找到一个陶壶,因为年代久远,经过岁月的侵蚀,这个陶壶已经破碎成了200片指甲盖大小的块状物,我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把它修复好。刚开始修的时候也没有信心,但是修复的过程也是很治愈的过程。”与文物修复“相知相伴”多年,贺兵觉得让深埋在地下的文物重新焕发光彩,不仅需要指尖的匠心,还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

  “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文物是我们触摸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文物修复需要更多年轻人的热爱与传承,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这个行业里来。”贺兵坚定地说道。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城阳城遗址,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信阳厚重的历史和人文。”平桥区城阳城址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梁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