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河南要怎么干?

  以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河南打响了2025年奋进奔跑的发令枪。

  1月5日,全省第十五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举行。这次活动的现场,也是河南“新年第一会”的会场,传递的信号很多。

  “新年第一会”聚焦项目,有何深意?

  随着新年的开启,新一轮拼经济的竞速赛,也已悄然开始。

  各省都在拼,河南怎么干?这次“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就是一个风向标。

  作为新年第一场全省性的重要大会,河南选择在星期天举行。这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既是鲜明信号,也是河南拼经济的态度。

  在“新年第一会”上,河南将鲜明的导向,指向重大项目。

  抓项目,尤其是抓重大项目,这是河南拼经济抓发展的核心策略。这是因为,不管是扩大有效投资,还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或者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都要靠项目来承载。

  这次,河南一口气签下了610个大单,总投资4395亿元。与此同时,开工一批项目和投产一批项目总数,加在一起超过了1600个,总投资额更是高达8389亿元。从项目清单来看,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较高,这意味着发展的后劲、发展的质量。

  一季度实现开门红,河南的信心就在于此。而这,也关乎着全年发展信心和预期。

  在全省第十五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上,河南向全省发出了动员令: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

  在此次活动举行的同时,1月5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28条政策措施”,其中,多条政策措施都直接服务于项目建设。

  这个历史性机遇,河南能不能抓住?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做生意最好的捷径,就是跟着政策走”。

  在“新年第一会”上,河南特别强调,要吃透用好国家政策,来谋划项目。目标是:谋划一批、论证一批、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实项目。

  经常看新闻的都知道,去年以来,国家加力推出了一揽子的增量政策,涵盖财政、消费、投资、房地产等多个领域,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一个地方的发展,要找准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同理,产业的发展,也要紧跟国家的政策导向。抓项目增投资,河南的方向是什么?“两重”和“两新”,都是重点。这也是国家政策导向中的关键领域。

  能不能抓住国家政策机遇期和窗口期,吃透政策,尤其是用好“扩大地方专项债投向领域”政策,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大盘子”,将直接关系到河南未来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对此,河南也明确了方向,将实施一批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技术升级改造设备更新项目等。去年,河南争取了1000余个国家“两重”、中央预算内投资等项目。今年,河南已开始着手建立2025年“两重”项目储备库,并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大盘子”。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项目谋划要趁早。因为形势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稍加拖延就有可能失去窗口期,甚至陷入被动。

  而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吃透政策、谋划好项目。

  点题营商环境,河南如何练好内功破内卷?

  好项目是稀缺资源,坐在家里是等不来的。河南“新春第一会”上,同时点题“营商环境”。

  一直以来,财政奖补、税收返还、土地优惠等,都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常用手段。这些措施确实很有用,但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在此前热播的电视剧《县委大院》中,对此就有形象的演绎,为了能招来更多项目,九原县推出升级版招商政策,凡是投资超300万的,当地无偿提供土地15亩。并且每增加100万元,当地再额外提供5亩土地。

  作为虚构的剧情,这也是现实中,不少地方在招商引资时,采取的策略缩影。而随着国家整治的开始,这样的“内卷”式竞争,路已经没有了。招商引资,还能靠什么呢?

  河南的策略是,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引育项目。将推动招商引资从比拼优惠政策,搞“政策洼地”,向比拼营商环境创“改革高地”转变。具体的着力点,包括扎实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持续提升“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能力水平,完善投资便利服务体系等。

  河南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持续打造办事效率高、开放程度高、法治保障高、宜商宜业宜成的一流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

  在这次“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中,就有一大批企业,用脚为河南营商环境投了票。他们看中的,不仅是河南的机遇、资源、市场,更是对河南的信心。

  (梁德宝 米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