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得清瘦、阳光,在一所重点高中读书,是家人心目中的老实孩子,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优秀学生。然而不知从哪一天起,他开始只知道抱着书本读书,他的心事、他的烦恼,就连最亲近的姑父也难以捉摸。他开始诉说自己的头疼,看医生,并莫名其妙地出走,他“病了”。
出走的高三男生
21日上午,郑州市陇海西路的加气站旁,一对走路颤巍巍的老人相互搀扶着寻找孙子。离家出走的男生叫乔祎龙,18岁,荥阳广武镇人,在荥阳一所重点高中读高三,截至21日,乔祎龙已出走整5天。
提起孙子,乔祎龙82岁的奶奶就止不住地流泪,她说,孙子不爱说话,是个老实孩子,她记得最清楚的一次,去年帮爷爷收完玉米,孙子晚上都学习到凌晨1点。“夜里这么冷,他又不好说话,孩子睡哪里啊?”老人心疼孙子,已经5天没有睡踏实了。
奶奶说,儿子和媳妇常年在外打工,孙子半个月或者三周回家一次,回到家,也很少和人交谈,更别说和爷爷奶奶谈心了。
不玩游戏的乖孩子
乔祎龙所在的学校是所重点中学,在老师眼里,乔祎龙是个好学生,从不惹事,也很少见他和同学打成一片。乔祎龙的成绩算中上等,考上一所好大学应该没问题。
打游戏、上网、上微博、聊QQ,这都是高中生们爱玩的东西,但乔祎龙极少碰的。
表哥和乔祎龙是同龄人,据介绍,乔祎龙也曾注册过QQ,但是,他却极少聊天,更没有网友,出走的几天里,表哥经常打开QQ,希望乔祎龙上线,但每次都不见乔祎龙的影子。
同龄人在一起都聊一些网游,或者网上的新鲜东西,表哥说,乔祎龙有时间时,就爱逛书店,即使上网玩,也是查找资料,其实,在同龄人眼里,乔祎龙就是一个爱学习、不爱说话的乖孩子。
读书读到难以捉摸
姑姑家离学校近,乔祎龙和姑父走得最近。乔祎龙的姑父说,这个侄子到了姑姑家,也是抱着书看,和姑父交流时,多是一问一答,他的心事姑父也难以捉摸。
“别人轻轻松松考90分,他得下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才能考90分。”乔祎龙的姑父说,这个孩子把学习看得太重了。
在姑父眼里,侄子学习的弦越绷越紧,最后自己控制不住了。据乔祎龙老师介绍,春节前,住在学校的乔祎龙状况不是太好,有时候记不住单词了,乔祎龙就拿手往墙上撞,往课桌上撞,手都撞出血来。
春节过后,老师叮嘱回家过年的乔祎龙父母,别急着出门打工挣钱了,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和精神状况,等精神好了,再学习也不晚。
父亲的忏悔
乔祎龙的父母常年在温州做生意,过年才回家住上半月。这次回家过年,他们听了老师的叮嘱,开始注意儿子的情绪变化。乔祎龙经常说头疼,老乔就带着儿子住进郑州市八院,想通过心理干预帮儿子解决一下“问题”。
老乔说。2月8日住院,2月16日晚,趁着老乔打电话的时间,乔祎龙离开了医院。 老乔说,住院这几天,他陪着儿子在医院附近转悠,遇到稀奇的事,他就算告诉了儿子,儿子也没太大反应,只跟着他走,就像两个陌生人。
“我陪他住院这8天,比我们俩18年说的话都多。”说到这里,老乔流泪了,“和他说话,他都不敢看我的眼睛。作为父亲,我非常难受。”
和亲人隔着一堵墙
老乔说,从小到大,乔祎龙就性格内向,上了中学后,表现更加突出。一次,他告诉儿子,遇到不会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可乔祎龙说,其他同学和老师说得来,他不知道和老师说啥。
老乔说,常年在外,他极少去关心儿子的心理变化,打个电话,也多是叮嘱他要好好学习,他们和儿子之间,就像隔着一堵墙。住院8天,乔祎龙曾向父亲提及不想上学了,想出去打工,老乔还以为他只是随口说说。
老乔说,他和妻子确实给儿子灌输了不少“只有上好学才有出路”这样的观念。“只要他能早点回家就行。”老乔说,他和妻子也不会再逼着儿子读书了,“我现在想通了,让儿子多接触社会,学会和人交流最重要”。
延伸阅读
女孩高考失利 当街裸奔
去年8月,东方今报曾报道,2011年8月20日晚,郑州市伏牛路上,一名女孩在雨中裸奔,幸遇巡防队员搭救。
女孩的母亲称,女孩原在三门峡上高中,当年一向学习优秀的她高考考了不到200分,情绪一落千丈。小海想到郑州上学,母亲就送她到郑州一所学校报了名。可随后,小海就从学校跑出来,在大街上裸奔。母亲无奈将小海送医院治疗。
评论
孩子出走的背后
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离家出走。对于家庭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伤痛;对于社会,更值得思考。
乔祎龙的故事反映的问题足够严重。我国3亿多未成年人最脆弱的是心理健康。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的报告,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大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且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这种严峻的社会现实,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强势教育之下往往会忽略孩子的发言权,长久无法宣泄很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问题。岂不知,孩子的情绪感受、人格尊重也是成长的重要因素。
乔祎龙的出走只是孩子们问题的冰山一角,我们应该清醒面对,家庭教育如何给孩子一个快乐而健康的成长环境,学校教育何时不再给学生巨大压力,这才是最重要的。(东方今报记者 陈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