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教学条件太苦,没老师愿去那儿教书;如果不是她扔掉锄头拿起教鞭,那一带的山娃子将会成为新一代的“睁眼瞎”(即文盲)。《天当屋顶山做梁 流动学校读书忙》为题报道深山大嫂陈爱霞的感人事迹后,全国各大权威网站纷纷转载本报这篇独家报道,陈爱霞老师和她苦苦支撑的“流动学校”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昨日下午,温州商人、驻马店市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虞旭明驱车来到群山深处的泌阳县马谷田镇庙街村井庄小山村,给那里的“流动学校”送去了一面包车教具。已挂了12年、油漆斑驳的木质黑板,被金刚砂打磨、无反光玻璃黑板所替代,陈老师手中的木棍也光 荣“退休”了,虞旭明给陈老师送来了不锈钢伸缩教鞭。
“这是无尘粉笔。”虞旭明手指陆续被搬进屋、垛在墙角处的几个大箱子说:“教室太小了,用有尘粉笔上课,老师和孩子都‘喝’粉笔末。”
虞旭明还送来了DVD、液晶电视机和近百盘教学光碟。陈老师拿起一盘音乐教学光碟插进DVD,“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哎呀呀,春雨真甜;哎哟哟,我要发芽……”屏幕上的那位阿姨每“教”一句,山娃子不由自主地跟唱一句。讲台上的陈老师见此情景,哭了,笑了。
“我不会唱歌,从没给孩子上过音乐课;从今以后,孩子有‘音乐老师’了。”虞旭明一行告别时,陈老师紧握虞旭明的手再三致谢,表示“只要能掂动教鞭,就永远站在讲坛上,教这一带的山里娃”。(大河报首席记者 李钊 通讯员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