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政府聘我当生态护林员,每年7800元的管护费,有了这个‘铁饭碗’,再加上俺家种植的6亩多责任田,今年脱贫肯定没问题!”5月26日,开封市祥符区罗王乡胡寨村50多岁的贫困户刘小春谈到自己的收入,开心得合不拢嘴。

  刘小春的事例是祥符区“生态脱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祥符区认真贯彻落实生态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总体要求,以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力度为重点,以生态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结合点,探索出了适合平原传统农业区的生态扶贫新思路,实现了生态扶贫,添绿又增收。

  “目前,通过生态扶贫建立了长短期相结合的多元增收渠道,提高了贫困人口的补偿、就业等收入。”祥符区委书记李军说,“祥符区转变发展观念,在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农旅结合,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产业带动破穷境。实施生态扶贫,产业发展是引擎,产业选择是关键。祥符区15个乡镇结合自身的实际,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生态产业,开发出生态修复、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罗王乡胡寨村以每亩1200元的租金流转土地3000亩,打造了豫东最大的白皮松种植基地。白皮松种植基地运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与50户本村及周边贫困户签订劳务合同,主要从事林木护理工作,每人每月工资不低于1500元,充分带动了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陈留镇流转3000亩土地,以六里庄民润葡萄庄园为基点,建成了集葡萄采摘、深加工展示、垂钓、农家乐、农事体验为主题的生态农业和休闲度假村,不仅带动40多户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还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往观光游览、采摘,体验农民丰收的快乐。

  帮扶助推解穷困。祥符区用足、用活、用好政策、资金、土地等各类资源,推出了“发投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生态扶贫模式,实现了“三方合作、多方共赢”的局面。具体运作是将每个村的5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注入区发投公司,区发投公司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石榴、杏、桃、苹果、梨、樱桃等特色小杂果林业经济的,按照每年每亩400元的标准给予种植费用补助;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宅基地、空心院种植苗圃的,按照每年每亩1000元的标准支付租金,成活率达95%以上的,按照每年每亩1000元的标准给予管理费;优先安置贫困人员从事护林、护河、禁烧、保洁等综合性林业管护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补贴不低于300元。

  2019年以来,全区共有5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特色小杂果1500余亩,共发放种植补贴60万元,涉及贫困人口1352人,人均年增收443元;全区共有409户贫困户通过国土绿化生态廊道获得土地流转收益80.8万元,涉及贫困人口1215人,人均年增收665元;已整合14个乡镇87个村集体废弃地、坑塘、空心院、宅基地等共4100亩。在国土绿化生态廊道建设中有553名贫困户参加了造林绿化,人均年增加劳务收入800元~1000元。

  科技田园治穷病。祥符区着力在“融合”上做文章,将田园综合体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先行区。走进西姜寨田园综合体,里面热闹非凡,参观者络绎不绝。西姜寨田园综合体项目是以政府主导、村民参与、企业实施为开发模式的乡村振兴项目,是开封市乡村振兴“1+6”示范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总规划2.7万亩,总投资50亿元,规划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建设“一心、一园、一环、一带、一基地、三区”,最终实现文旅融合、农旅融合、镇村融合、产旅融合,打造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河南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封农文旅融合标杆。该项目在河南省2019年度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评选中,经河南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推荐项目考察,现场答辩后,斩获第一名的佳绩。在生态扶贫上,2017年,大宏农旅公司就开始在西姜寨乡推行“思嘉缘民宿计划”。通过集中闲置的贫困群众的院落,改造成民宿、乡村酒吧、红色纪念馆等。民宿项目和群众签订租赁协议,租期为20年,每年保底租金为1万元,农户按照20%分红,20年后,房屋将无偿退还给农民,也可以根据群众意愿继续签约合作。

  综合发展斩穷根。祥符区田园综合体发展迅猛,范村乡谢湾村流转土地,种植樱桃,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保护了环境;祥符区范村乡杨岗村以“公司+农户+基地”的种植模式,利用大面积闲置的果园和杨树林的林下土地发展赤松茸种植,每亩地的综合产值超2万元。在春耕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带动下,目前已有不少贫困户村民加入种植行列,种植面积已达200多亩。田园综合体还推行“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协议收购保底收益”等模式,使全区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袁坊乡府君寺村自从搞起了“互联网+农业”的销售新模式,不仅让村民不出村就可以实现小杂果的外销,还能使群众的小杂果每斤多卖5角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