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我今天有同学聚会,不回家吃饭了。”这是这个假期大学生家长王先生夫妇听到最多的一句话。随着春节将至,各大学都已经放寒假,在外地上大学的同学们也陆续回到家中。一个学期没见,小伙伴们自然要出来聚聚。虽说大学生们还未踏足社会,可各种聚会、饭局也总是接踵而至,他们的“应酬”比起长辈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家长们因此担心:花钱不说,还导致孩子身心疲惫;而相关教育专家提醒,假期“聚会”要有度。
大学生寒假回家后马不停蹄忙“赶场”
记者了解到,寒假里,多数在外地上大学的学子都会陆续回到家中。一个学期没见,小伙伴们自然要出来聚聚。吃饭、唱歌、桌游、看电影都是大学生寒假聚会的主要内容。在上海上大学的小王告诉记者,刚回到家,第一时间就是约朋友们出来吃饭。“几个闺蜜不在一个城市读大学,只有假期才能见面,当然要见面好好聊聊。”而据相关数据统计,几乎90%以上的大学生假期都会参加各种聚会。频率各不相同,有的人一周2至3次,有的人整个假期也就2至3次,还有少数人几乎天天都不着家。采访中,学生家长王女士告诉记者:“早上出门上班的时候他还没起床,出去玩一天,晚上我们吃完饭才会回来,没说几句话就累了,要休息。这样一整天就能见一面。”记者了解到,大部分大学生聚会都是半天到一天时间,花费一般在200元左右。聚会的对象首选是和自己关系最铁的几个朋友,其次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聚会,也有部分是和长辈或者老师。
在采访中,大部分同学坦言很喜欢这种聚会。“和同龄人一起比较聊得来,相处得也开心。”“放假在家也没什么事,跟爸妈也不怎么交流,还是出去和朋友们聚聚比较好。”另外,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参加班级聚会是出于无奈,“大家都去,不太好意思不参加。但是去了也只是和关系好的坐一桌,没什么意思。”
父母难见孩子面理解之中也有担忧
虽然假期的“应酬”占用了和父母交流的时间,但大多数家长依然选择支持孩子的行动。在福州上大学的小邓假期聚会的次数比较多,平均每周有3天要出去“应酬”,但小邓的妈妈并没有提出反对,她告诉记者:“假期本来就应该休息一下,与其窝在家里不如出去走走。况且对他人脉的建立有很大的帮助。”和小邓妈妈观点相同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认为上大学在课堂上学的是知识,假期就学学怎么交朋友怎么发展人际关系。毕竟迟早都要迈出校门步入社会,早点锻炼社交能力,发展人脉也是有必要的。但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对孩子这种举动持中立态度。“不会太多干预他的事情,只要孩子开心就好。而另一部分家长则认为孩子天天在外面,第一是担心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另一方面也怕孩子交友不慎,沾染一些坏习气。
在调查中,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假期的“应酬”也存在一些顾虑。小张在重庆上学,假期回来常常与同学聚会,有时候一天要好几个场子。为了增进朋友情谊,上饭桌就要喝两口,他也就来者不拒。“有时会喝得肠胃不舒服,但是没办法,大家都是朋友嘛,图个开心”,小张对记者说。关于这一点,家长们认为,大学生大都已经成年,喝酒不是不可以,但要讲究适度,如果给身体造成负担,对健康产生影响,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其次,有的父母认为,出去聚会可以,但不能花费太大,否则家长的负担会加重。据了解,大学生聚会大多选择吃火锅、烤肉之类的,因为好吃又热闹,而买单的形式一般是AA制,这样一个人100元左右就足够了。除了请客,基本不存在一次聚会花费特别高的情况。因此,只要适当减少聚会的次数,就能将花费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另外,现在大学生中还很流行团购。用团购券消费,也比较方便实惠。
聚会要适度更要考虑自身情况
寒假聚会,在感情得到交流的同时,也让家长有些许担忧,对此记者采访了心理学家董远程。他告诉记者:“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表现。在上大学前,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家长、教师或学生本人认为业余爱好以及社会活动会占用学习时间或使学生分心而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因而缩减甚至压制学生除学习以外的爱好及其他活动,致使许多学生在大学里处理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没有特长去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活动。假期的聚会虽然形式略显单一,却也不失为一个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机会,聚会可以但也要讲究方法,学会适度。”(记者 颜娜 实习生 王宇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