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郑州老市民珍藏自行车“老牌照” 回忆骑车“拉风”的年代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张晓冬 萌友 王保喜

  见过收藏邮票和古董的,很少见过收藏自行车牌照的。郑州市民王怀民喜欢收藏老物件已经近三十年时间了,其家中保存的一些老自行车牌照,它们记录着郑州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郑州几代人的成长。

  王怀民介绍,那时候买了新自行车的人都喜欢先骑一骑、遛一遛,然后再带上购车发票去上车牌,上车牌的同时还要办个自行车执照,在自行车的车把上和三角架上还要用铁锤砸上“钢印”,自行车车牌号、自行车执照号和钢印号都是同一组数字,每一个自行车牌编号在郑州市都是唯一的。当时骑自行车上路差不多和现在开汽车上路一样,只有办理了牌照和执照,然后才属于合法上路,只是不需要去考驾驶证罢了。

  王怀民听父亲说,上世纪五十年代,郑州市的自行车很少,并且大都是单位的公车,个人家里几乎都没有自行车。那时候,在公安局办理汽车和自行车牌照都是同一部门,汽车牌照收费2元,自行车牌照收费是0.15元,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办理自行车和汽车牌照的部门才分为两个部门。

  据王怀民的岳父回忆,1949年10月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郑州市曾经组织了二十多辆自行车上街骑行,骑行的队伍走到哪里,群众就围观到哪里,那时的自行车老百姓称之为“洋车”,因为数量太少,自行车在郑州市民眼里是个“稀罕物”。此后三十年间,自行车一度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向往的“贵重耐用消费品”,虽然只是交通工具,但是自行车的功能,除了作为交通工具使用外,更是作为一种象征,骑着自行车被当作是一件很拉风的事。

  改革开放以后,自行车被广泛使用,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而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制造业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批的电动车、汽车走入千家万户,而家庭购买自行车从作为交通工具而逐渐变成了“健身工具”。

  王怀民说,他1982年刚参加工作时,买了一辆“红旗”牌自行车,是在郑州市公安局自行车管理所办理的自行车牌照。王怀民抚摸着手中的老款自行车牌照,仿佛他又回到了那个与自己的爱车一起风雨同路、走南闯北的青少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