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许昌治水的深刻启示

  去年10月,《人民日报》在全国范围内筛选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时,将目光聚焦到了许昌。经过一周的蹲点采访,有关许昌治水兴水的长篇通讯很快在当月的《人民日报》报眼位置刊出。

  参与采写的人民日报记者王汉超解释,选择许昌,是从时间节点和历史维度来衡量,许昌的经验不仅是属于许昌的,在全国范围都具有学习、示范、借鉴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治水‘一号文件’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16字治水方针,党中央把治水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王汉超说,“中西部缺水城市中,有没有代表这一区域怎么治水的先进典型?河南缺水,许昌又是河南最缺水的城市之一。通过贯通水系,修复生态,许昌确实走在了我国中西部资源性缺水型城市前列。”

  王树山认为,许昌市进行的这场兴水活水攻坚战,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首先是做到了承天接地,高位谋划:把三大水利项目放在全国的治水大局之中考量,放在全省的水系发展趋势之中布局,应时合势,可谓承天;许昌缺水已久,解决缺水问题,是发展所需、人心所向,可谓接地;把科学规划作为水利项目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坚持兴利除害并重、防灾减灾并举、治标治本结合,可谓善谋。

  “实践证明,只要把握机遇、遵循规律,谋划发展始终紧跟政策导向、紧贴发展实际、紧扣群众期盼,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富有创意、干出实效。”他说。

  三大水利项目是一项开创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难度之大,超乎想象。比如,整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近60亿元,钱从哪里来?许昌缺水,三大水利项目需要丰沛的水源,水从哪里来?工程拆迁任务繁重复杂,会不会引发社会矛盾?

  “问题绕不开、也躲不过。”许昌市市长武国定说,“只有敢于担当,勇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才能推动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发展。”

  为了治水兴水,许昌市成立了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由5位市委常委、四大班子领导参与的三大水利工程建设指挥部,规格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市领导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合力攻坚,项目责任单位和参建大军争先恐后、千帆竞发,写就了一篇治水兴邦的鸿篇巨制,谱写了一曲利民兴城的时代壮歌,圆了几代市民的兴水之梦。

  “敢于担当、改革求进,强化责任、以上率下,是许昌市治水成功的重要保障。”武国定说。

  许昌水系连通工程通水不久,王树山接到一个企业主的短信:我刚刚关停了厂里最后两条造纸生产线。咱许昌费那么大劲修了这些河、湖,那么漂亮,不能再让它受一点污染。

  王树山深受感动。他说,我们推进三大水利项目建设,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水系建设带来的实惠、文明和幸福。实践证明,一切造福人民的事业,必将得到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拥护。

  借水之利,许昌已鼓起发展的风帆。昔日的“干涸之城”,如今已涅槃成一个生机无限的活力之城,一个永续发展的希望之城,一个特色鲜明的魅力之城,一个民心所向的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