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李琇瑛 梁新慧 王俊力/文图

  5月16日,“京园有戏——豫剧人李树建入驻北京河南大厦媒体见面会暨启动仪式”在北京河南大厦举行。大象新闻在发布会上获悉,从当天开始,由豫剧人李树建倾力打造的豫剧沉浸式小剧场驻场演出在京正式启动,此后每月都将上演三场精彩演出。这也是豫剧人李树建在上海、郑州两地打造沉浸式小剧场驻场演出之后的又一重要举措,标志着豫剧人李树建“豫园(上海)·京园(北京)·家园(郑州)”三步走战略落地生根。□

  让传统文化吸引年轻观众

  今年1月21日至23日,“豫园·豫剧·遇知音”豫剧人李树建入驻上海豫园系列演出举行,正式开启了古老豫剧在时尚上海驻场演出的新模式,至今已连演四个月,每个月上演三场。

  今年2月20日,“家园”豫剧人李树建入驻河南艺术中心小剧场沉浸式驻场演出正式开启,每个月连演三场,至今已连续演出了三个月。

  在沪豫两地的驻场演出,以豫剧为主,其他多个剧种参与;参演节目不限地域、不限剧种,甚至上演国潮戏腔;参演人员不限年龄、不限流派;舞台大胆革新,传统舞台变成了T台;演员从小剧场的各个角落出场,与观众巧妙互动甚至让观众成为“演员”,亲切感、沉浸感油然而生……驻场演出颠覆了以往的演出方式,以更加贴近年轻人的姿态,让传统文化吸引大批年轻观众,反响强烈。

  启动仪式上,李树建说,拥有近300年历史的豫剧,全国共有167个专业豫剧院团,民营文艺院团达到了2100多个,号称“十万大军”。从业人员之多,流布地域之广,居全国地方戏剧种之冠。

  作为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的影响力虽然辐射全国,但豫剧的主阵地始终在河南。历史上,豫剧前辈到省外演出、巡演、交流,不断扩大豫剧影响力。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豫剧大师常香玉为了支持抗美援朝,举行全国义演,募捐战斗机,让豫剧的影响力首次辐射全国。

  一次次走出河南,一次次走向全国,进入新世纪,以李树建为代表的豫剧人更是将豫剧推向了世界,走到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至今没有固定的沉浸式小剧场驻场演出。

  在此背景下,豫剧人李树建在退休后大胆迈出沉浸式驻场演出新步伐,下定决心实施“豫园·京园·家园”三步走举措,希望通过“国际化表达—全球性传播—产业化运营—项目化操作”的模式,把中国特有的传统戏曲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愿粉身碎骨让豫剧脱胎换骨”

  早在20年前,李树建在担任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时,就提出了“走遍千山万水找市场,吃尽千辛万苦树形象,历经千锤百炼出精品,想尽千方百计奔小康”的口号,带领剧团脱困。

  “戏曲是演给观众的,没有观众,戏曲就失去了生命线。然而,戏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老年观众多,年轻观众少;到农村演出的多,到城市演出的少;城市演出送票的多,买票的少。”李树建说,在上海、郑州、北京打造沉浸式驻场演出,就是为了守住老观众,培养新观众,打破戏曲“三多三少”的传播瓶颈。毕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豫剧传承发展最朴素的真理,还是要面对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而豫剧要想有更好的未来,归根结底,还是要推出优秀青年人才,培养新一代年轻观众。

  让戏曲事业向戏曲产业转变,让戏曲剧场向戏曲市场转变,让戏曲精品向戏曲产品转变。这是李树建希望看到的场景。

  注意到,无论是上海还是郑州的驻场演出,前几场大都由李树建领衔主演,步入常态化之后,就将舞台交给了年轻演员。

  这些演员中,既有李树建的徒弟,也有其他流派的弟子,甚至不是唱豫剧或者河南戏曲的演员。用李树建的话说:“只要您是从事戏曲工作的,我甘当绿叶,甘当幕后。这是因为,为年轻戏曲演员创建环境是我的责任。我从舞台到讲台,从前台到后台,就是为了给培养新秀站台。”

  “探路人是有风险的。为了把三地的驻场演出做好,我硬着头皮,厚着脸皮,抱着脱一层皮的精神,穿梭于北京、上海、郑州之间,我愿意为豫剧事业粉身碎骨,和广大戏曲人一道,争取让豫剧脱胎换骨。”李树建还透露,待这种模式成熟之后,还将在河南省其他17个省辖市逐步展开,全面开花,为戏曲的传承传播开辟出一条新路子,让戏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

  “进京赶考”不易但信心满满

  李树建主导、打造的豫剧沉浸式小剧场演出,为何选择“豫园·京园·家园”三步走举措?

  李树建说,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豫剧入驻上海“豫园”,可以让豫剧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得到淬炼和提升,真正实现“豫剧入海 文化出海”,使古老豫剧在全球化时代与世界产生交响和共鸣。

  河南这方神奇厚重的土地,是豫剧的根脉所系,这是豫剧的“家园”。在“家园”实现沉浸式驻场演出,是“固本求新”之策。

  而首都北京,是一座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也是一个闻名海内外的旅游城市,旅游演艺市场的驻场演出积淀丰富。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还是我国的时尚之都、演艺之都,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从而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

  众所周知,北京的演艺市场上,驻场演出形成一条独特的风景线,经过多年的沉淀,品牌效应显著,不仅孕育出多部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精品力作,还培养出一批批实力派演员,吸引一批批观众走进剧场,推动演出行业健康发展。

  在北京,繁星戏剧村《奋不顾身的爱情》连续十年上演近3000场,吸引大量年轻学生白领观看;位于751D·park园区的小柯剧场,持续推出《稳稳的幸福》《等你爱我》等9部小柯个人风格鲜明的音乐剧;北京地质礼堂、A33剧场、磁剧场等“开心麻花”驻扎的剧场里笑声连连,而德云社、嘻哈包袱铺乃至多个脱口秀小剧场的驻场演出,演出品类更是逐渐细化,各自拥有一批忠实的观众。

  不可否认,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淀,北京市的驻场演出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涵盖话剧、音乐剧、相声、杂技等多种形式,也培育出多部经典作品,在市场上长演不衰,但豫剧这一传统戏曲的沉浸式小剧场驻场演出,还是第一次。

  “600年前昆曲进京,300年前徽班进京,如今豫剧进京驻场,我们称之为进京赶考。”李树建直言,进京赶考不容易,但他信心满满,这是因为,豫剧是北方剧种,更容易被北方人接受,而古老豫剧在突破传统观演关系的环境式、沉浸式剧场内,将驻场演出与更时尚的文化消费模式结合,融入都市人的休闲生活,相信会为北京“演艺之都”的建设提供多样的风采,反过来,豫剧在京驻场演出也能在和其他剧种的交流互鉴中培养更多观众,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