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象观察|郑州日供水量屡创新高 十年大数据背后的集聚效应

  大象新闻记者 梁新慧/文图

  今年5月中旬,郑州持续高温带来了供水量的迅猛增长。5月19日,郑州市日供水量达到187.13万m³,突破历史极值,再创新高。 大象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最近十年来,郑州市供水量年年创新高,折射了郑州作为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带来的集聚效应,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

  [一]今年刚刚入夏,供水量就创新高了

  航空港区水厂

  郑州水务集团的数据显示,随着今夏郑州首个高温橙色预警的发布,连日来,郑州市日供水量连续突破180万m³,为历史极值。其中,5月17日达到185.03万m³,5月18日为183.52万m³,5月19日为187.13万m³。

  据了解,随着郑州市供水“一体化一张网”工作的推进,郑州水务集团供水区域目前已覆盖郑州市区、郑东新区、航空港区、高新区、荥阳市区以及白沙园区等区域,供水面积860平方公里,供水人口约730万人,日供水能力204万m³。

  刘湾水厂 郑州水务集团图

  “为确保广大市民今夏用水无忧,高峰供水保障工作我们从年初就开始了。”郑州水务集团运营管理部经理、调度中心主任张冰心说,早在2月份就制定了2024年的高峰供水保障工作方案,从原水、水厂、管网、调度等方面提前安排了29项具体措施,全方位保证今夏高峰供水工作。

  水厂沉淀池

  为保证供水水质,该集团严格落实从班组到车间驻厂化验室再到水质监测中心的四级水质监测制度,严密监测高温天气下原水水质,加大对原水、出厂水和管网水的检测频次,根据水情变化,及时调整工艺运行和控制净化剂投加量,实时掌握水质最新情况,确保水质达标。

  [二]每年都创新高,主要集中在6月和7月

  供水数据和电力、运输、税收、贸易等数据一样,是一张“成绩单”,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晴雨表”,还是政府决策的“指南针”。

  航空港区水厂

  大象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从2014年到2024年,郑州市日供水量年年创新高。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24年,郑州日供水量极值分别为:

  2014年8月10日,101.75万m³;

  2015年7月30日,113.31万m³;

  2016年7月29日,121.59万m³;

  2017年7月24日,138.32万m³;

  2018年7月24日,145.36万m³;

  2019年7月24日,148.67万m³;

  2020年9月7日,153.06万m³;

  2021年6月24日,159.98万m³;

  2022年6月22日,164。12万m³;

  2023年6月27日,174.87万m³;

  2024年5月19日,187.13万m³。 

  河南广电小记者参观刘湾水厂

  通过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十年来,郑州市日供水量最高纪录大都集中在6月至7月份。其中,2021至2023年集中在6月份,2015年至2019年集中在7月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至2019年,这三年的日供水最高记录都集中在7月24日。

  与此同时,郑州市日供水最高纪录也从2014年的101.75万m³增加到了2024年的187.13万m³,净增85.38万m³。根据往年经验判断,随着6月、7月酷暑季节的到来,今年的日供水最高记录必将被打破。

  碧水通过水厂送入千家万户

  [三]十年经历仨阶段,数据增长有迹可循

  通过数据不难发现,从2015年到2024年,日供水极值和此前一年相比,增长幅度分别为12万m³、8万m³、17万m³、7万m³、3万m³、5万m³、6万m³、5万m³、10万m³、13万m³。

  在上述十年的数据中,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并有三个规律。

  市民参观刘湾水厂

  第一阶段,2015年至2018年的日供水记录极值,同比分别增长了12万m³、8万m³、17万m³、7万m³,增幅相对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从2015年开始,航空港区水厂、罗垌水厂建成投运,直接拉动了供水量的增长。

  当然,更重要的背景是从2013年开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迎来重大发展利好,企业入驻、居民增加,带动供水量的较大增长。而位于荥阳的罗垌水厂的投运,也增加了供水量。

  航空港区水厂沉淀池一角

  第二阶段,从2019年至2022年,日供水最高纪录同比分别增长了3万m³、5万m³、6万m³、5万m³,增幅相对平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郑州供水持续平稳增长的现实。

  第三阶段,2023年至2024年,日供水最高纪录又出现了大幅增长的情况,同比分别增长了10万m³、13万m³。

  梧桐水厂

  记者发现,这两年的日供水最高纪录大幅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从2023年开始,位于郑东新区的龙湖水厂建成投运,而位于高新区的梧桐水厂,伴随着“一体化一张网”改革的落地,并入郑州水务集团发展的大家庭,高新区供水量成为重要的新增水量。

  当然,从今年开始,郑州水务集团又开始为白沙园区供水,这也是供水量大幅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城镇化水平不断增加,集聚效应显著

  从水厂的数量看,十年前的2014年,郑州水务集团担负供水任务的水厂只有五座,分别是柿园水厂、白庙水厂、石佛水厂、东周水厂、刘湾水厂。到了2015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港区一水厂、罗垌水厂,水厂共有七座。

  侯寨水厂

  2019年,东周水厂提质改造,但同年位于郑州西南部的侯寨水厂建成投运,供水水厂依然为七座。2021年,桥南水厂建成投运,供水水厂数量达到八座。2022年,石佛水厂开始提质改造,供水水厂数量为七座。

  而在2023年,伴随着龙湖水厂的投运和高新区梧桐水厂的并入,郑州市供水水厂数量达到了九座。

  石佛水厂改造工程开工仪式

  大象新闻记者获得的最新消息显示,目前,郑州水务集团正在加快推进水厂提质改造建设步伐,2019年开始停产改造的东周水厂、2022年开始停产改造的石佛水厂, 将于近期通水运行。届时,两座水厂将为郑州再添日供水量30万m³,而郑州日供水能力将达234万m³。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2014年,郑州供水面积386平方公里,服务人口465万,日供水能力161万m³。而到了2024年,郑州供水面积86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730万人,日供水能力将达到234万m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

  十年间,数据变化的背后,印证了郑州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逐年增高,用户数量越来越多,也说明了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郑州市通过供水“一体化一张网”改革,南水北调水资源实现了全域集约利用。当然,这也折射了郑州作为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带来的集聚效应,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

  [五]用水高峰将至,智慧“大脑”增加智慧

  “虽总量富余,但因为郑州市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特殊地理情况,个别点位在夏季高峰用水的高峰时段,仍有可能出现水压偏低情况。”郑州水务集团运营管理部经理、调度中心主任张冰心说。

  刘湾水厂

  为此,郑州水务集团对症施策,加快推进断头管连通、老旧管网改造以及新管网铺设,随着四环供水管网工程建成,以及文化路(大河路至开元路)、平安大道(龙子湖内环路至博学路)、霞飞路与霞飞西路、霞飞南路与霞飞西路等多条新建管线和断点管线连通敷设陆续完成,将有效增强以上区域内的管网输水能力,提升管网末梢压力。

  智慧水务中心  郑州水务集团图

  同时,依托智慧水务中心,该集团还形成了涵盖智慧生产、智慧经营、智慧服务、智慧管控于一体的全流程水务运营智慧“大脑”,实时监测全市11座水厂、6709公里地下供水管网运行状态,有效降低管网漏损率,给今夏安全用水又添一道“安全锁”。

  张冰心表示,今年夏天,他们将根据管网实时压力,动态调整厂站运行,通过远程控制阀门分时段精准调控,尽最大能力满足各区域供水需求。

  甘泉润郑州

  针对郑州夏季高温天气,用户在晚上9点至10点半用水较为集中,可能导致个别区域多层高楼出现水压不足的现象。希望广大用户能够节约用水、错峰用水、适量储水,避免影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