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会
学者里斯·布朗说:“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的善,不论未成年学习者,还是成年学习者,都有依据需要拥有它的平等权利。”
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显示,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是一个近年来逐渐引起重视的社会现象。事实上,向上流动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农村少年。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全国34所高校的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7.9%与5.6%。
这种现象与温家宝总理的感慨不谋而合:“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我国重点高校的教育机会明显地偏向那些拥有优越的组织资源、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的社会阶层子女。阶层差异导致成功机会不均等,更隐蔽地表现在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职业继承性明显增强,调查数据表明,干部子女的机会比常人高1.2倍。在国家重点院校,具有较强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强势社会阶层的子女占有较大的份额,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薄弱的地方性院校聚集了最多的农村学生和最多的高校贫困生。可以说,阶层复制的陷阱似乎正在形成。
学者里斯·布朗说:“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的善,不论未成年学习者,还是成年学习者,都有依据需要拥有它的平等权利。”“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显然是对此的背离,教育距离“一种社会的善”因此越来越遥远。如何防止制度性缺陷导致的阶层封闭循环和贫困代际传递,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学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