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决定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在校学生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22岁的刘路因此成为目前中国最年轻的教授。2010年,就读中南大学大三的刘路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被称为“数学奇才”。
杰出青年学子因为攻克数学难题而蜚声国际,进而在国内赢得一片赞誉,这样的景象无疑是公众所乐见的。相比弥漫当下的金钱崇拜,这种爱好科学并且做出成绩的青年人越多,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越有前途。
当然,因为太多“伤仲永”的教训,人们也担心公众的过度赞誉是对刘路的捧杀;尤其是,当兴奋的公权介入进来,带着极强的功利心参与对刘路的宣传或奖赏,刘路原本平静的学习研究生活可能会被打破。但正如刘路自己说的,人生好比一道数学题,外在环境只能影响你的速度,或牵引加速,或阻碍减速,决定最后终点的人只 有你自己。我相信,只要外界舆论尤其是公权部门,将对刘路的关心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所谓捧杀完全可以避免。
一个充满活力与朝气的社 会,就应像广告词说的那样:一切皆有可能。这些年,一个可喜的现象是,见诸报端的“最年轻教授”的年龄正越来越小。当年,陈章良29岁被聘为北大教授,成 为最年轻教授;前年,27岁小伙周涛受聘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去年,28岁邓露担任湖南大学博导……
“最年轻教授”的年龄屡创新低,这究竟是好事,还是“荒唐”事呢?对于奇才与人才而言,当然是好事;只有对庸才与妒能者,才显得“荒唐”。想想民国时期,最年轻的教授叶公超也只有22 岁,20余岁的教授更是一大批。让年轻学者的学术黄金期可以在教授平台上全心治学,而不至于为了教授职称而无谓地浪费牺牲,这难道不是值得借鉴的经验吗?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需要有一个学术自由的氛围,需要一切以学术能力说话,不搞论资排辈,不惧破格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