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年10月将在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等地试点“汉语能力测试”,类似英语四六级。此言一出,引起舆论的质疑。
质疑首先来自信息公布的不完整。测试的主体是谁?试点结束后,推广的对象是全体国民,还是特定人群?是强制性还是自愿性的?是否收费,标准如何?……
其次,质疑测试内容是否科学。一份标准化试卷,能否测试出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三,质疑测试的必要性。自小学至大学,都有语文考试。如今,在学校之外,再来一个社会层面的语文考试,那么,二者的关系如何摆正?再加上已有的国家汉语职业能力测试,到底该以谁为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母语水平测试可有可无。母语,是民族国家文化的生命线,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只是,“以考促学”的方式的确值得商榷。
语言标准化考试,在文化价值与理念对外输出时,效果明显,但对于本民族语言的学习来说,却未必。或者说,标准化考试,可能更适合测试书面语的规范表达,但未必适合口语交流能力测试,与高级创意写作与表达的考察,更是关系不大。同时,过分地强调考试、考级,难免会本末倒置,重走应试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