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女生探索魏晋死亡观 一篇论文敲开复旦门

2012年03月27日06:00      中国青年报             _COUNT_人评论
高三女生林琦高三女生林琦

  独立完成一篇人文经典著作的论文,引来了复旦教授的关注,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的高三女生林琦因此获得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门票”。《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的人死观》,题目听着都深奥,文章让这位17岁的小姑娘获得2011年第八届“博雅杯”大奖。

  经过一系列慎重的自主招生选拔,不出意外的话,林琦将会在下半年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

  钻研过魏晋名士“厌世而不厌生”态度的林琦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却反复强调自己并未读过多少经典,这篇3000字的论文是自己第一次写这么多字,花了两个星期时间。

  复旦面试时向教授发问 17岁女孩热衷探索死亡观

  对自己感兴趣的生死问题,林琦有股不屈不挠的钻劲儿。

  在刚刚进行的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环节,林琦向主考教授问了两个问题:“名士和普通大众的人死观(人死观,是指人对死亡价值的根本看法,相对于‘人生观’而言)应该是不一样的吧?名士之类的上层人物的死亡观,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渗入民间影响广大民众的吧?”

  在决定命运的自主招生面试上,不少高三学生都如临大敌如履薄冰,之前会为此精心准备,甚至接受专门的训练。而林琦却把自己平时反复琢磨的问题看得比考试更重要。

  当时,教授说这个想法比起论文的内容更有价值,但是不同意林琦的观点,名士也是人啊,他们的死亡观念和普通人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

  林琦当时不能对教授的反问作出很好的回答,她曾经和高中语文老师唐明冰讨论过,老师接受她的观点。虽然主考教授和自己的语文老师观点相互矛盾,但这却引出林琦更多更深的思考。

  照教授的说法,普通大众的死亡观并不比名士来得浅薄;其实,对死亡的感受,17岁的学生也并不比成年人来得疏离。死亡,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事 实。年少者也有资格谈论,并不应该有“为赋新诗强说愁”之讥。年少者在感性上对死亡的恐惧比成人更加深重,成人在理性上对死亡的认识比年少者更加深刻。

  林琦最近写了一篇关于参赛古诗文竞赛感想的征文,唐明冰老师在教师寄语中写道:“我以为,好的生活,结合林琦和我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诗意的有德性的生活。她当然知道这个,并且这样生活着。”在老师眼中,林琦是一个值得深交的朋友,而且在思想、文化和品格方面,与老师互相影响。在唐老师的“传统德 性的体证和表达”的专题课上,林琦对“亲亲”、“善性”、“涵养操持”、“慎独”和“止于至善”等专题内容,都有独到的理解和体悟,并能充分透彻地表达。

  唐老师评价:林琦对死亡有深重的感受,又能理性地思考死亡,这是比较难得的,她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和人生责任,肯定和宣扬“崇生重死”的人死 观,更是值得尊敬。“青少年学生对现实的考察和体认,往往流于表象,林琦却能够具有历史意识,从思想观念上对现实进行反观和揭示,体现了一定的洞察力。她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应该可以给她的同龄人一些启发。”唐明冰老师说。

  不赶潮流不追明星 热爱魏晋风骨关注死亡话题

  林琦的同班同学叶子觉得,林琦跟她喜欢的魏晋名士一样,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林琦从小爱读书。从初中到现在,她购买的书籍塞满了家里的两个大书箱;在办上海图书馆的借阅证之前,初一到初二的一年间,林琦曾经在一家读书网站从普通卡买到了白金卡。她庆幸于学校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即使在最为紧张的高三,她每天仍能在作业之外腾出时间阅读,每个周末至少抽出一天来读书,一个 周末可以看两本。而“博雅杯”参赛文章的写作则往往是在晚上12点做完作业后进行的,她能抱着电脑写到深夜一两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报道:上班族感叹职场文章比毕业论文还难 2011-12-14 15:18:25
          网曝河大副教授月发论文19篇 2011-12-06 18:02:19
          郑大今年大幅提高 优秀论文奖励标准 2011-10-28 09:02:00
          女硕士高速上大喊“为啥非得发论文”被罚 2011-10-27 14:05:08
          研究生讲述10年哈迷路 魔法论文曾获最高分 2011-08-09 19:00:10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关于 论文 复旦 我来说两句

爱问(iAsk.com)
教育正文页右侧--教育新知
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