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南阳> 产经>正文

西峡:以教育改革求解“钱学森之问”

A-A+2014年9月10日07:48南阳日报评论

  特约记者 杨文甫 封德

  带“饮嘴”的易拉罐、防滴水雨伞、环保牙膏夹……一件件精致的学生小发明摆满了西峡一高的创新教研室;3年来,这所山区普通高中不仅高考“两率”(本科进线率和重点大学录取率)连年“飘红”,近20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而且有800多名学生拿到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在“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高压态势下,西峡教育独辟蹊径,通过深度改革,不仅大幅提升考分“含金量”,而且为孩子们注入非凡创新能力。

  “董存瑞是什么人?”“什么是碉堡?”“ 他为什么要炸碉堡?”“炸碉堡为什么要舍身?”……新的一天,西峡城区一中的语文课从学生五花八门的提问开始。

  教师不再正襟危坐地“讲”,学生不再规规矩矩地“听”。一堂普通的语文课,学生可以任意驰骋想象和多重提问,经过“疑”和“探”的有机串联,在一场生动而热烈的“海侃”中,学生对文章背景、主题甚至与该文相关的科普知识一目了然。

  “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原来,这样上课效果竟如此之好!”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取经者,无不被这种巨大而深刻的课堂变化所震撼。这种发端于西峡、名叫“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目前正在上海、北京、吉林等20多个省市有序推广。每年,近百名西峡“教改精英”周游全国讲课,全国各地的教师来西峡学习交流。

  “会回答问题,最多只能做到‘青出于蓝而止于蓝’,只有学会提问,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真正让学生从‘被思考’、‘被体验’、‘被表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三疑三探”的创始人、西峡一高校长杨文普说。

  从“问”字入手,西峡教育课堂推出了一系列颠覆性的课改举措:课堂不欢迎只“听话”的乖孩子,鼓励并表扬敢提问、会提问、问题多的学生;学生的作业不是做试卷而是出试卷,大小考试,20%的试题让学生来出;学校在保证体音美课时不减的前提下,又增设了创新课……

  无论是“抱”着学生走还是“牵”着学生走,都不如放开让学生自己走。在西峡,这种教改理念已根深蒂固。“不害怕课堂出错,就担心学生一直‘不犯错’;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问题是教育的最大问题’,这种‘跌倒’和‘站立’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成长和进步。”西峡县教育局局长董联军感慨地说。

  课堂越来越活泼了,掌声、笑声、争论声不时飘出窗外,学生们不再埋头做题,在竞相展示自我的同时,开始带着问题去关注家庭、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农村学生詹文根,父母靠种袋料香菇供他上学。回家看到父母双手揣着笸箩润菇累得汗流浃背,他就琢磨着利用离心率设计了一个自动润菇机,既省了人力,又能自动翻转和调整频率。父母和邻居对他夸赞不已。

  “西峡‘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构建了非常和谐的课堂文化,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超越和创新,是对传统教学实质性的突破,是中国本土教育改革的典型。”国家课程论专家、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裴娣娜点评。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科学泰斗钱学森曾充满忧患地呼唤;在求解“钱学森之问”的探索中,西峡教育开启了破冰之旅。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