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报业传媒集团(特约记者 廖 涛 通讯员 杜 丰 高文艺)72岁的南召县皇后乡娘娘庙村高树良一家曾因病致贫。自从实行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县里发放给他家5000元到户增收项目扶持资金,他在10亩地上种了3000棵玉兰。几天前,高大爷用卖苗木的钱新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喜笑颜开地说:“以后上地干活更方便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南召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南阳市饮用水水源地,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地块零散、耕种不便。为打造自然生态的青山绿色,该县坚持绿色引领,厚植生态优势,在产业扶贫中倡导生态“富”民,把脱贫攻坚与水质保护、生态建设、环境提升有效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探索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要想富,多种树”。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已成为南召山区无数农民脱贫真经和致富秘诀。上世纪90年代,云阳镇唐庄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2001年以来,该镇通过政策倾斜、典型引路、能人带动、成立合作社等措施,引导扶持群众种植优质品种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远近闻名的林果专业村。10余年来,唐庄村共发展桃树3100亩,人均年收入净增8000元,辐射带动了周边7个村种植桃1.3万亩。南召县太山庙乡罗汉村群众种植的晚秋黄梨,个头大、口感好,成熟季节吸引众多外地客商。目前,该县已形成以太山庙乡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6个乡镇规模化种植晚秋黄梨4600亩,年产优质鲜梨9000吨,年产值3600万元,亩均效益1.2万元,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在脱贫攻坚战中,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扶贫,最受益的方式是生态扶贫。南召县立足资源禀赋,县乡政府通过扶持涉农龙头企业、种养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发展绿色产业,发挥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引领作用,引导贫困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到户增收扶持资金等入股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实现家门口就业,不仅稳定地分享收益,增加工资收入,而且增强“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民间组织合力攻坚新格局。南召县鑫林源农综开发公司,流转崔庄乡王庄村、程家庄村群众荒坡地4000多亩,累计投资700万多元,种植中药材3300亩,连片栽植栀子、连翘、苍术、丹参、金银花。该公司让周边2个村的贫困老人参加中药材基地种植管理,老人们在家门口就业创收。平均每位留守老人年务工收入近2万元。
南召县把扶贫开发作为头号民生工程,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为原则,紧紧围绕“脱贫、减困、增收”,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把产业扶贫作为必由之路,找准增收与产业的结合点,着力打造户有增收项目、村有产业基地、乡有龙头企业的“点线面”立体化格局, 2016年目标任务是帮扶15个重点贫困村和全县1万名贫困户脱贫。南召县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已拨付产业扶持资金2137万元,实施到户增收项目4250个,扶持资金已陆续打入农户“一卡通”,发放到贫困户手中,重点扶持发展苗木花卉、辛夷、柞蚕、中药材、花生等特色产业。
生态扶贫带来“幸福红利”。 经初步测算,该县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来自特色产业,其中苗木花卉占40%,乡村旅游占20%,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农业综合体占10%。南召县建成以柞蚕、辛夷、花生、花卉苗木等为主的各类生态经济专业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46%,扶持贫困户3800户,受益1.52万人。其中,拥有50多个花木种植专业村,16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11万人,苗农人均年收入1.18万元,是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的1.7倍。(南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