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产经>正文

解读内乡县衙 从牌坊说开去(下)

A-A+2016年12月9日08:33南阳日报评论

  □王燕争

  内乡县衙宣化坊

  内乡县衙斗拱式牌坊,面南书“菊潭古治”四字,内乡在隋唐时期称菊潭县,“菊潭古治”表示这里是旧时治理百姓的地方权力机构;面北书“宣化”二字,“宣化”意为宣讲教化,教化百姓旧时是知县主要职责之一,每月朔、望之日,知县都会率领衙门人员在牌坊下向民众宣讲皇帝的圣谕,因此此牌坊也叫宣化坊。

  内乡县衙宣化坊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崇祯十五年(1642)遭李自成农民军毁坏,康熙五年(1666)又修补,咸丰七年(1857)被捻军毁坏,清光绪十八年(1892)章炳焘重建,2009年4月因大风刮倒宣化坊屋顶,同年7月进行重建,沿用至今。

  宣化坊的作用

  封建时代,历代统治者都加强对百姓封建礼教的宣扬教化,具体表现在忠、孝、仁、义等方面。自明朝开始,朱元璋以制度的形式颁布至基层官署,建旌善亭、申明亭以惩恶扬善。按照儒家学说,统治机构首先应该是个教育机关,知县就是民众的“伦理导师”。儒家相信人心是善的,而这善心必须要靠后天的教化才可以防止被污染。对于人性的教化有赖于政治力量,明朝以后,教化民众才落实为州县衙门一项明确的、制度化的政务。清代的教化内容进一步制度化、具体化,并形成了固定的形式和内容,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

  清代为了加强对百姓的宣传教化,顺治九年(1652)首次颁布了《顺治六谕》,内容是: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弟,各安生理,无作非为。康熙九年(1670)又进行了修改充实,颁布了《圣谕十六条》。雍正时,又在每条下加以注释,用通俗语言解说,附载简明律例,称“圣谕广训”。规定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日,知县要亲自到宣化坊下教化百姓,并督促监督地方乡约所召集官民人等,举行隆重仪式,定点宣讲圣谕及乡规民约,教化百姓成为知县重要职责之一。

  自明朝开始,各衙门大门前,除宣化坊外,左右两侧都设置旌善亭、申明亭两座建筑。旌善亭主要表扬好人好事,而皇帝颁布的其他教化性质的圣旨,如明太祖、明成祖都曾颁布“教民榜文”,各地官府、乡间的申明亭都必须悬挂,向百姓宣讲。

  知县推行教化的第三件大事是举行“乡饮酒礼”。乡饮酒礼原是西周时的一项礼仪,聚集乡亲,按年纪和受乡亲尊敬程度排列座次,一起饮酒祈福的仪式。唐宋时都曾重颁此礼,而明太祖又加以改造,推广到各地基层,发到各州县。清朝全盘继承了这项制度。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州县城里的乡饮酒礼在学宫举行,由州县长官亲自主持,出席的对象是本州县已致仕退休的官员、城乡各里的“年高有德之人”。在学宫举行仪式的同时,各乡各里也要举行乡饮酒礼,席位排列的顺序一律按照年龄,无论贫富,年高有德者坐首席,曾有罪错前科者单列于末席。乡饮酒礼用集体聚餐、表彰良善、指摘恶行的办法来教导民众改恶趋善。

  知县推行教化的第四件大事是对本县“孝子贤孙、义夫节妇、孝节可称、节操显著”者进行访察,访察确实后,提请旌表,以励风俗。

  封建时代,统治阶级以教化形式来稳固对民众的统治,宣化坊不仅成为一县教化形式的代表性建筑,也成为一县以宣化坊为核心的政治教育中心。现在内乡县衙以“宣讲圣谕”节目演出的形式再现旧时知县教化百姓场景,游人如织的大门前,宣化坊高大华美……(来源:南阳日报)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