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报业传媒集团 全媒体记者 贾林伟
人 物:黄 鲲
单 位:河南电视台
扶贫点:社旗县桥头镇姚营村
扶贫故事:
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我就拥有了双重身份,既是河南电视人,但更多的时候是社旗人,是桥头姚营人。这是一片热土,也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年多来,我们坚持“动真情、扶真贫、做真事”,围绕精准扶贫这个中心,以产业发展和文化助力为抓手,认真推进姚营的脱贫攻坚工作。
这一年多,姚营村党支部成为河南电视台党委的一个编外支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河南电视)台各支部同安排、同部署,学党章、学系列讲话。河南电视台党委保证姚营党支部每个党员人手一册学习资料,投入了50万元援建姚营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其发展提供更好的组织保障。
工作中,我扎扎实实扑下身子,用脚步一次次地在地头田间“丈量”,了解情况;一次次地深入贫困户拉家常,逐户逐人调查摸底;一次次地和村组干部及党员座谈交流……不顾汗流浃背、不怕晒得黢黑,我掌握了姚营的基本情况,看到了村集体经济的薄弱不堪,看到了村小学的门窗破烂,更看到了特困群众生活的艰难。于是,我牵头制订了《姚营村脱贫发展方案》,确立了四项帮扶工作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文化帮扶,确定大棚蔬菜为支柱产业、光伏发电为新兴产业。
作为电视人,我的背后是河南电视台强大的媒体资源优势。过去一年多里,我努力将镜头拉向姚营和社旗,社旗姚营频频亮相荧屏,仅公共频道就先后制作了20期节目。享誉全国的名牌栏目《梨园春》于2016年8月来到社旗,6万余人次在家门口享受戏曲文化盛宴。
在我的努力下,将近13万元的爱心资金全部用于小学的改造修缮,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联系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为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募捐校服、书包、图书和体育用品等,价值数万元;牵线组织的美术音乐公开课上,爱心人士倾情授传;精心组织了“爱在姚营 情系未来——姚营学生郑州行”……这些活动改善了教育教学条件,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提升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也扶起了姚营的希望和未来。
在我的努力下,公共频道30名“幸福使者”分成5个小组,分别对5户特困户进行重点帮扶,帮助他们解决迫切困难——
吴传亭老人拄着双拐、行动不便,给他的屋顶加装了防漏雨的钢瓦棚,他再也不用担心房子漏雨了,又把自来水接进了屋里,他再也不用骑着电动车来回艰难接水了;
吴传青住上了新房,再也不用窝在五六平方米的门楼下,再也不用担心石棉瓦挡不住寒风挡不住酷暑;
史付海也住上了新房,他原本寡言少语,可是盖了房子之后,一见面他就说“这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儿”,还说别管我了,我已经脱贫了;
“赤脚小电工”张闯从此不用担心没钱上学。姚营“好媳妇”康学荣受到了大张旗鼓的表彰,敲锣打鼓送去的锦旗和现金,招来了一双双羡慕而又赞许的目光。
一年多来,我将媒体优势不断放大,希望能为姚营的脱贫致富提供持续、长久的动力。
在我的努力下,村里蔬菜有了商标,“九姐家”从此成为姚营无公害蔬菜以及有机蔬菜的名片;投资20万元的100吨果蔬保鲜库已经完工,成为种植户提升效益的“定心丸”;投资50万元的园艺作物标准化创建项目,水肥一体化新技术让蔬菜种植更加科学简单。投入35万元建成了35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将造福姚营群众20余年。总投资160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将成为姚营发展的重要动力。
针无两头锋利,人无两副身心。奔波于郑州和社旗“双城”之间,我常遇到浓雾弥漫或大雪纷飞。前年腊月二十二,我联系企业到姚营给学生捐赠书包和羽绒棉袄,活动结束后顶风冒雪返回郑州。高速路上,我遇到一起连环撞,有的汽车一头扎进了中间的隔离带,有的被撞得掉了头儿,那时的煎熬可想而知。
雾霾虽重,却重不过肩上的责任;风雪再大,也大不过肩负的使命。无怨无悔地把大部分精力投到了驻村工作上,对年幼女儿的陪伴自然少了,将近七旬老母亲做手术时我也没能在病房守护。虽然对家人的亏欠很多,我难忘困难群众期盼的眼神,难忘村里孩子稚嫩的“黄书记,叔叔好”,难忘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今年,姚营整村脱贫目标即将实现,我心永系姚营!(来源:南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