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上午,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工作情况作出介绍,全市两级法院的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在未成年人的帮、教、防、护方面成效显著。
南阳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薛红喜在发布会上介绍,2016年以来,全市法院以少年审判庭、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合议庭和家事审判合议庭为抓手,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积极尝试构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新机制,为维护和保障未成年合法权益做出了积极贡献。2016年全市法院共审结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15421件,结案率达95.6%。市中级人民法院被最高法院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先进集体”,市中院少审庭被共青团中央、最高法院联合授予全国“青少年维权岗”荣誉称号,全年有24个集体76名个人先后受到中央、省、市的表彰。
对涉及未成年人保护的案件,坚持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对涉及未成年人案件实行诉前联调、庭前诉讼指导、诉讼全程耐心答复、判后答疑等,建立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劳动仲裁机构、人民法院相衔接机制,引导和帮助未成年人最大限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为权益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和诉讼费减、免、缓等司法救助。
“宽严相济”,落实司法责任。在严的方面,从严从快惩处侵犯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重点打击故意杀人、伤害、强奸、抢劫、拐卖儿童、校园欺凌等犯罪,特别加大了对性侵未成年少女案件的惩处力度,通过严厉打击提升刑罚的震慑力量,形成打击的高压态势。在宽的方面,继续坚持圆桌审判、延伸帮教、心理疏导、判后回访等审判模式,对未成年罪犯坚持以教育感化挽救为主,鼓励他们正确面对错误,积极融入社会。
对未成年人罪犯,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尽力提供法律援助,充分保障他们的辩护权,对犯罪行为轻微的尽可能适用免于刑事处罚或缓刑,帮助他们继续完成学业或取得一技之长。2016年以来,全市法院共有317名未成年人罪犯被判处缓刑及免于刑事处罚,帮助43未成年罪犯重新回到学校或找到工作。
坚持依法审理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婚姻家庭、继承、抚养、侵权损害赔偿等民事案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实行未成年人适当照顾和优先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涉及未成年人的侵权、伤害案件,适当提高未成年被害人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数额;对抚养费纠纷案件本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的原则,尽可能促成调解,保障未成年人的生活条件。共审结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13673件,涉案金额1.1亿元。
在家事审判改革工作中打造“和”文化,创新模式,在家事审判法庭布置上采取“圆桌式”布置,并专门设立亲属席,加大对婚姻家庭案件的预防和化解力度,在最大限度保障未成年人抚养教育权利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减少未成年人因家庭关系发生变化而受到的伤害。全市法院共审结涉及父母离婚及其他原因引发的未成年人抚养案件8347件,调解结案率为47%,共发出针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保护令2份,增强了基层组织协同法院反家暴工作的意识和当地群众的维权意识。
加强与妇联、团委、少工委、关工委、民政局等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联动;加强与检察、公安、司法行政机关的联动;加强与教育局、人社局、学校等部门的联动。在犯罪预防方面,加强与教育部门沟通,利用寒暑假开学,选派法官为在校学生上好“开学第一堂法治课”,同时与学校建立法治教育常态化机制,选派未成年人保护资深法官和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法官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定期不定期宣讲法律知识,疏解心理烦恼,帮助未成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全市法院共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130余场,开展法制讲座93场,直接受教育学生达11万余人次。
同时,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积极落实司法保护“供给侧”创新,利用六一、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在不耽误未成年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开展“法院一日”活动,邀请他们到法院参观学习,模拟法官庭审,从了解法院法官工作、司法制度、司法文化等方面入手,提升未成年人学法用法的意识;利用巡回审判、“开学第一课”等时机,搭建“法官妈妈”平台,在制度上对帮扶行为进行鼓励,在时间上进行保障,在资金上提供支持;牵头开展“城乡孩子手拉手”和关爱农村“三留守”活动,帮助4000对城乡家庭互相结对,城乡孩子通过书信、电话、相互做客、赠送礼物等多种形式建立经常性联系、一对一沟通;利用六一、春秋开学及其他重要节点,安排法官走向街头闹市、广场社区、学校附近开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咨询,面对面解答在校学生及学生家长提出的各类法律问题和疑惑,及早发现不稳定因素,早排查早化解。
薛红喜表示,虽然法院在为未成年人提供司法保护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与未成年人保护的严峻形势和迫切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希望大家一道更多地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更多地关注未成年人保护,大家共同努力为祖国的未来播撒更多阳光,让他们在全社会的共同守护下健康茁壮成长。(杜明 赵晖 白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