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锋
火海救人 感天动地
■档案
王锋,男,汉族,1978年12月出生,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村民。
■事迹
2016年5月18日凌晨,王锋租用的一楼突发火灾,王锋闻到燃烧产生的异味后,快速带领妻子及两个孩子从屋内跑出,立即让妻子拨打报警电话,自己不顾危险边高声呼喊边返回楼内,将居住在一楼的一名老师和两名学生疏散到门外安全地带。之后,王锋又不顾危险,迎着火势第二次冲进楼里,从一楼到二楼,又跑到三楼,边呼喊边敲门。被王锋叫醒的其余居民也及时采取了自救避险措施。在把所有的门都敲过一遍之后,王锋才跌跌撞撞地从楼内跑了出来,此时的他光身赤脚,形如黑炭,全身烧伤,口中还在不断呼喊:“楼上有人,快来救人!”由于王锋的英勇行为,火灾现场除王锋外,无一人受伤,而王锋全身烧伤面积达98%,后被送往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救治,于10月1日突发感染,不幸去世。团省委授予王锋“省见义勇为好青年”称号,南阳市授予王锋“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雷锋式好青年”称号,王锋同志还被评为第三届全国“119消防奖”先进个人、2016“河南最美消防人”先进个人,央视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
李怀玉
不忘初心 带富乡邻
■档案
李怀玉,男,唐河县郭滩镇李庄村党支部书记。
■事迹
自1972年担任村干部以来,李怀玉把群众放在心里,把群众期待扛在肩上,把党性原则刻在心上,身先士卒,干在前头,带领全村发展集体经济,建设公益事业,建绿色银行、搞生态养殖、抓良种繁育的致富“三驾马车”高速运转,让昔日贫穷落后的李庄村成为美丽的“乡村都市”。村里集体培育银杏实生苗150万棵,栽种银杏树2万多棵,成材银杏树达2000余棵,每年银杏树收入达50万元,李庄村被市生态文明促进会授予“银杏文化村”称号,村党支部被评为省“五好”村党支部,李怀玉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李怀玉常说,基层干部在农民身边工作,一举一动群众看得非常清楚,“打铁还得自身硬,走得正行得端,群众才会信你服你。”从风华正茂的年轻后生到两鬓斑白的老支书,从昔日污水横流、猪粪遍地的偏僻乡村到如今绿树四合、经济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乡村,李怀玉用自己扑下身子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忠诚担当。
艾尼宛尔 ·阿不拉
热心公益 感恩社会
■档案
艾尼宛尔·阿不拉,男,出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居住在南阳。
■事迹
14岁父亲去世,作为长子的艾尼宛尔·阿不拉就承担起照顾妈妈和3个弟弟妹妹的重任。他为挣钱养家跑遍大半个中国,最终把漂泊的脚步停留在中原腹地南阳。在南阳,他不仅邂逅了相濡以沫的妻子,更得到了陌生人慷慨无私的帮助。艾尼宛尔·阿不拉说:“唯有感恩社会,才能报答那些终生难忘的恩情。”在南阳经营饭店26年,艾尼宛尔没有攒钱买房,将积蓄一次次用在公益事业上……
2009年开始,每年六一儿童节,艾尼宛尔都会到市福利院、邓州聋哑学校看望孤残儿童,捐上一笔善款。2008年汶川大地震,艾尼宛尔捐款2000元。2013年雅安地震,他赶制2000个馕饼,通过快递送往灾区。2015年,艾尼宛尔先后参与了慰问焦作少数民族福利院孤残儿童、救助淅川重病少年、捐助白血病回族青年等公益活动,一年时间为公益事业先后花费近两万元。2015年冬天他回老家探亲,发现社区有15家低保户过冬取暖困难,便购买10吨煤炭送给困难户,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2011年以来,每年八一建军节,艾尼宛尔都会到驻宛部队慰问。
吕宏庆
微行大义 扶弱济贫
■档案
吕宏庆,男,1972年出生于卧龙区青华镇杜庄村,市社区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南阳义工联合会副会长。
■事迹
1991年,吕宏庆辍学南下打工,儿时贫困的生活使他更清楚弱势群体的疾苦,更了解他们的无助,吕宏庆立志为公益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他长期热心公益事业,主动参与无偿献血、爱心帮扶、公益宣传等活动,在平凡中谱写了好人之歌。
2010年返乡后,吕宏庆利用业余时间倡导、参与公益活动。他认为“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都充满爱心,缺少的是一个献爱心的平台”。他注册网名“宛西老吕”,在网络上宣传“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公益理念,组织发起以贫困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为主的“三关爱”帮扶活动,为弱势群体筹集善款善物。2013年起,他多方筹措资金,到镇平县和卧龙区的8所乡村学校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先后资助贫困学生160多人,为学校捐助桌凳、图书等总价值15.8万余元,并为宛城区、卧龙区、镇平县的乡村和敬老院捐助款物合计近10万元。他坚持义务献血十三载,已累计无偿献血16800毫升。
吕宏庆先后获评南阳市优秀志愿者、南阳市金牌青年志愿者,2016年4月入选“感动南阳”2015十大年度人物。
徐东清
情系儿童 大爱无疆
■档案
徐东清,女,弘玉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创办人,宛城区人。
■事迹
作为弘玉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创办人,20年来,徐东清在与自身命运抗争的同时,用乐观和坚强为孩子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用爱心为1378名特殊儿童点亮希望之光。1995年,徐东清与基层公务员冉生魁喜结连理。一年后,徐东清产下一名男婴——冉巍,孩子出生后不久便被确诊为“脑瘫”。从此,夫妻俩踏上了艰难的寻医之路。冉巍五岁那年,徐东清夫妇花光了积蓄,变卖了房子,欠下了20多万元的外债。为了继续治疗,徐东清开始自学专业的康复疗法。她连续六年,遍寻名医“学艺”,每天不厌其烦地给冉巍按摩、训练。2007年,11岁的儿子冉巍学会了说话和走路。2008年,两个病友的父母找到徐东清,希望她能为他们的孩子进行康复治疗,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托管的两个孩子学会了站立,还能简单发音!这激发了徐东清强烈的责任感,又托管了几名特殊儿童。同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夫妻俩又举债21万元创办了弘玉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来这里接受“徐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如今,弘玉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已成为一家专业的全封闭公寓化管理的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托管机构。徐东清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母亲”、南阳市第三届道德模范。
南阳市援疆工作队
赤诚奉献 爱洒新疆
■档案
作为全国第八批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任务的承担地区,2014年3月,我市共派出21名援疆队员(其中一名因病提前回宛)支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3年来,全体援疆队员担当奉献,用满腔真情圆满完成各项援疆任务,被各族群众称赞“南阳援疆干部亚克西”。
■事迹
3年间,全体队员在领队赵红亮带领下,突出教育、医疗、产业、人才、就业、文化、旅游七项重点工作,立足岗位,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积极参与哈密市各项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
承担建设援疆项目9类20个,总投资18.1亿元,其中使用援疆资金3.8亿元,目前所有项目已胜利完工;推动宛哈两地教育交流,提高哈密市教学和管理水平,把我市优秀教师的优质课送到哈密校园。援疆医疗工作者送医送药到农牧民家门口,为健康哈密尽心尽力。组织河南企业赴哈密考察,寻求合作共赢,标准化厂房在众多项目中被广泛运用,宛哈产业合作发展不断升级。举办哈密瓜等特色农产品南阳展销会,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加了哈密农民的经济收入。推动“哈密旅游进中原(南阳)”,牵线哈密市与南阳市旅游局和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行“甜蜜之旅”河南(南阳)游哈密专列。组织河南知名文艺院团到哈密展演,豫剧大戏唱响西域。援疆工作队先后被评为哈密地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哈密市优秀党组织、哈密市文明单位等。20名队员先后被评为优秀队员,14名队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于松昌
精心育种 科技惠民
■档案
于松昌,男,1956年出生于方城县赵河公社王岗大队于楼村,农民育种专家。
■事迹
于松昌17岁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务农,先后任农技站技术员、科技专干,1990年调入方城县科协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工作。
从1994年起,于松昌自费前往海南搞加代育种。每年10月去海南播种、翌年4月收获种子回方城开始新的试验,往返4000多里的育种之路他一走就是22年。于松昌培育的“宛丰一号”无架豆角新品种获南阳市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夏优26”等麦茬辣椒系列品种获2013年河南省科普成果二等奖,育出的辣椒品种已达5大类、30多个品种,他本人获评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科技创新优秀人物、河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于松昌的科技成果和感人事迹充分肯定,勉励他“精心育种 造福农民”。
“让老百姓都能用我育出的种子走上致富路,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人,对我来说,就是人生中最大的成就与幸福。”自喻“小人物”的于松昌,用他的“大梦想”抒写着胸怀家国、矢志不渝的感人篇章。
汪新法
“双拐法官” 耕耘深山
■档案
汪新法,男,荆紫关法庭一名普通法官。
■事迹
作为一名山区基层法官,早些年为了办案,汪新法大多是骑自行车或步行,有时一个案件跑下来,天也就黑了,晚上还要整理卷宗,写判决书。因为长时间的山路奔波,自1991年到1995年,汪新法左侧和右侧胯骨开始出现疼痛,不能长时间站立和走路。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和休息,发展成双侧股骨头坏死。领导和同志们多次劝他多休息、早治疗,但面对手头堆积如山的案卷和当事人期盼的目光,他常常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疼痛,坚持拄着“双拐”办案。后来经过多人反复劝说,汪新法才做了双侧股骨头置换手术。就是这样一个拄着“双拐”的法官,在大山深处,创下了接待当事人4000余人,办理案件3000余件,无一错案,无一发还改判,无一投诉和上访的纪录。一人一笔一卷宗,一山一水一拐杖。奔波在苍茫的秦岭山脉,为民司法,维护正义,鞠躬尽瘁,默默耕耘。这就是汪新法的真实写照。
汪新法先后被河南省高院荣记个人二等功,授予“全省十大感动当事人法官”、“全省十大调解之星”等称号,2015年6月入围“中国好人榜”候选人,2016年年初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先进个人”。
王永建
真心为民 倾心扶贫
■档案
王永建,男,内乡县商务局干部,内乡县马山口镇唐河村第一书记。
■事迹
2016年4月,王永建被选派到内乡县马山口镇唐河村任第一书记。他吃住在村里,挨家挨户走访,实地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近一个月的摸底,王永建发现群众摆脱贫穷的热情很高,但是缺乏致富的门路。他从抓班子带队伍入手,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每月5日的“双日”活动为载体,加强党员干部学习,提振精气神。他带领村班子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明确帮扶项目、实施方案和工作纪律,为开展“三带三帮三扶一兜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协助村“两委”编制了唐河村精准扶贫开发规划,内引外联,积极实施多个对接帮扶项目;组织村“两委”班子、各村民小组长及专业种植户70余人,分批外出学习考察,确定农业产业对接种植项目,并与内乡县兴华合作社签订了300亩突尼斯红皮软籽石榴种植及回收合同,与南阳大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种植回收成本高的艾草300余亩;积极协调本村在外人员孙红有回村创业,承包流转贫困户土地,合作种植300亩野生果品。7月,他牵头组织28名爱心人士将爱心礼包送到贫困户手中。群众称赞他是真心为民的“当家人”。
李 皓
忠诚履职 服务移民
■档案
男,市移民局信访科长。
■事迹
28年来,他把移民当亲人,走遍南阳29座大中型水库的数百个移民村,接待数万名来访移民,协调处理万余件移民信访事项……1988年,25岁的李皓从南阳市水利局防汛通信站调入移民办。移民村多处在山区,人口分散,李皓和同事们进村入户全靠步行,在一个村子少则十天半个月,工作量大时要住上一个多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工作启动后,移民办升格为南阳市移民局,李皓在移民后期扶持科室工作,摸清吃透各项移民政策成为其首要任务。他不断学习,成为大家公认的“移民百科全书”。2006年,南阳市移民局成立信访科,李皓任科长。由于人员紧张,接连几年,信访科都是他一人唱着“独角戏”。市领导就我市移民干部李皓先进事迹作出批示,号召全市上下认真学习李皓同志先进事迹,全面明责,认真履责,把具体工作做到位、干出彩,展示南阳新作风、新形象。
李皓连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在丹江口库区移民大搬迁中荣获市委、市政府嘉奖,荣立二等功;2015年4月被授予“南阳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5年7月,市移民局信访科被授予“南阳市人民满意公务员示范岗”荣誉称号。(来源:南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