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科学大家,又是文学大家,还是政治思想家,数领域之大成集于一身,被誉为百科全书式人物。
身在仕途,他却不在意职位之高低、俸禄之多少;天资睿智,他仍以不博学为耻并追求德行之高尚,德才兼具令人景仰。
浩瀚宇宙中,他的名字被永久镶嵌在太空星辰:有两颗星因他而得名,月球上也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环形山。
他就是那个我们都读过的《数星星的孩子》,他就是东汉时期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的一代科圣——张衡。
□本报记者 李 萍
其人 天资睿哲,敏而好学
公元78年,张衡出生于南阳西鄂(今南阳市北郊石桥镇)。他的家族曾是南阳一带有名的大户,但张衡出生后,家道已经败落。张衡深知,要想改变穷困的家境,要想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只能靠他的勤奋努力。因此,少年时期的张衡,“天资睿哲,敏而好学”,学习上刻苦努力,热情饱满,达到了“如川之逝,不舍昼夜”的程度。
由于好学深思,张衡在青少年时代就达到了“通五经、贯六艺”的境地。他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还去游览名都大川以开阔眼界、增长学识。16岁那年,张衡前往故都长安游学,踏平原、登高山、涉渭水、访民情、寻古迹,用一年多的时间游历了三辅地区(今陕西省中部地区),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素材。接着张衡又到洛阳游学,视野大开,学识大增。
其德 忧国忧民,品质高尚
因勤奋好学,才华出众、品德优良,青年张衡名声渐起,官府竞相召他做官。但张衡淡泊仕途不愿应之,在他眼中,“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
公元100年,南阳郡太守鲍德因仰慕张衡才学,力邀张衡出任主簿。22岁的张衡钦佩鲍德勤政为民的品行,同时也想以学识报效家乡,遂接受邀请回到家乡。任主簿期间,张衡协助鲍德治理南阳,兴修水利,兴学办教,扩大教育,极大地促进了南阳当时经济和科教事业的发展。
公元111年,张衡应召入京,先拜郎中,后曾两度担任掌管天文工作的太史令。他对宦官的争权夺利、竞相奢华、贪污贿赂等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也希望以己之力为国家复兴做一些贡献。为此,他曾多次上书顺帝,表达革新除弊、反宦反戚的政治主张。
张衡忧国忧民的政治思想也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名著《二京赋》是他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而作,并提出了“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警句。
其才 成就非凡,贡献卓著
张衡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在天文、地理、数学、文学艺术、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尤其是他发明的地动仪和浑天仪,很早就震惊了世界。郭沫若曾评价他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东汉时期,中国地震频率明显增加。为了测定地震方位,减轻人民的痛苦和损失,张衡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地震的研究。经他多年不懈钻研,公元132年,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诞生了。公元134年,地动仪的一条龙吐出了铜丸,但洛阳的人们却没有丝毫震感,议论纷纷,怀疑地动仪的准确性。过了几天,驿马送来报告,果然是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纷纷赞叹地动仪之神妙。
除了地动仪,张衡还创制了世界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星象观测仪器——浑天仪,成为后世天文钟的起源;研制了指南车、计里鼓车等奇巧机械,被后人称为“木圣”;写有数学著作《算罔论》,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3之间;艺术方面,他被称为东汉六大名画家之首;文学方面,他的名著《二京赋》被誉为是汉赋“长篇之极轨”,他的《同声歌》是文人五言诗走向成熟的标志,他的《归田赋》开启了抒情小赋的新途径……
公元139年,张衡怀着未酬之志与世长辞,安葬于家乡南阳。后来为纪念张衡的功绩,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将编号为9092的小行星命名为“南阳星”。张衡的名字,被永久地镶嵌在太空星辰,与日月同辉,和天地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