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注定与卧龙岗有缘。
嬉闹无忧的童年时代,父辈们为了建房烧窑,长途跋涉赴平顶山拉煤,千辛万苦归来,莫不尽情描绘南阳卧龙岗绵延起伏的壮观景象,懵懂的幼小心灵中,便对卧龙岗心生好奇。
少不更事时,一发小在众人惊羡的眼神中,随父母远赴南阳走亲戚,归来后被伙伴们众星拱月般包围,高谈阔论足有月余。印象中津津乐道、百听不厌的是:南阳卧龙岗有个诸葛亮庵,茅草几千年不朽;院内有棵柏树,几个人合抱不住。于是,南阳卧龙岗便显得颇为神秘诱人。
金榜题名时,估分报志愿,在历史老师鼓励和推荐下,填报郑州大学考古专业,后被顺利录取。天之骄子浪漫美好生活转瞬即逝,大学毕业时,恰逢时任南阳博物馆张晓军馆长在郑州大学进修,说需要考古人才诚邀加盟,便义无反顾地跟随张馆长第一次踏上心目中的“圣地”---卧龙岗。
初到卧龙岗,不顾车马的劳顿,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无以言表的兴奋,奔向岗巅,放眼远望,但见这里冈峦起伏,曲折蜿蜒,势若卧龙,北起紫山,南频白河,八百里苍莽逶迤伏牛山的灵气尽汇于此,故有“一岗两相”之美誉。遥望武侯祠,苍松翠柏之中,红墙灰瓦,若隐若现,隐隐透着海市蜃楼般的神秘和灵光。当朝阳升起,一丝阳光透过层层雾霭,在森森古树和萧萧丛竹间洒出片片斑驳时,又仿佛穿越时空,看到诸葛先生羽扇纶巾,于躬耕田间荷锄劳作;清风楼上焚香抚琴,如享天籁;读书台上,书声琅琅,书香芬芳;抱膝石上,长吟梁甫,云淡风轻。恍惚间,置身此情此景,似乎有过梦中的邂逅,我仿佛找到了孩提时代记忆的光芒。何处不心安,何处无繁花?这里的灵动、这里的神秘、这里红墙乍现的郁郁葱葱,早已在我心头植下深深的依恋,因为有梦的地方才会有真实的身影,才会让理想扎上奋飞的翅膀,才会在理想的天空里展翅翱翔,大展宏图。一段梦中的情缘,难说不经历轰轰烈烈的沧海桑田?由此,我理解了诸葛先生当年为什么不远万里,选择南阳,高卧龙岗。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倏忽间二十余载春秋已过,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以其曾孕育出一代名相诸葛亮而名扬天下,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阳人民敬慕诸葛亮是忠诚的楷模,勤政的榜样、廉洁的典范和智慧的化身,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在这里得到有益的启迪和心灵的慰藉,因而备受人民群众喜爱,而成为南阳人民的精神家园。
诸葛亮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己者驰,神为通己者明。”因此,在这里必须了解卧龙岗,熟悉武侯祠,研究诸葛亮。二十余载的拓碑摩字、考联释匾、订疑存真和稽书考据,对卧龙岗武侯祠始有感悟,其文化的门类齐全博大精深,常常让人惊叹和折服,并留恋沉醉其中……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在全国建祠较早的武侯祠。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侯初亡,所在求为立庙,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后为立庙沔南,事见《三国志》、《通鉴》。蜀亡,故将如黄权等先已在宛,其他族当多相依,故南阳有侯祠所谓诸葛庵者,意亦道陌私祭之类。”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国故将黄权于当年年底亲率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时称诸葛庵,后文人雅士称诸葛庐。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经中书省平章政事与翰林院集体奏请,给南阳卧龙岗古建筑群命名为“武侯祠”,并沿用至今。
诸葛亮忌辰祭祀制度始于南阳卧龙岗。南阳卧龙岗在唐代已名闻天下,民间祭祀活动十分隆盛。明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经河南布政司抚民兼分守汝南道右参政许复礼之请钦赐南阳武侯祠庙额,明定春秋二祭,其中秋祭为八月二十八日,并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派遣驸马都尉邬景和奉旨来宛致祭,由此确立了对诸葛亮的忌辰的祭祀制度,全国其它武侯祠庙遂遵此规而祭之,春秋二祭随即风行全国。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也是碑刻匾额最多的武侯祠。祠内现存自汉以来历代碑刻400余通,匾联300余幅。碑刻题咏记事,状物抒情;匾额书法隽永,寓意深刻,也是一大特点和景观;景区建筑依岭就势,错落有致,布局严谨,疏密相宜,形制多样,富于变化,既有中国古代建筑北方建筑的高大宏阔,又有南方建筑的灵秀雅致,堪称豫西南名胜古建筑之首,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千古贤相,万世敬仰。历代都十分注重对诸葛亮躬耕之地南阳武侯祠的保护和修葺,并记载清晰,传承有序。唐代南阳武侯祠已在李白、刘禹锡等人的作品中大量出现。宋代岳飞北上抗金时,夜宿武侯祠,挥泪手书《出师表》。元仁宗时期和明代嘉靖时的南阳知府孙哲,清代康熙时知府罗景,道光、咸丰时知府顾嘉蘅等都组织对武侯祠进行了大规模地维修和扩建,使武侯祠内容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国武侯祠中承载诸葛亮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特别是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李瑞环、朱镕基、李源朝等先后到这里考察,使这里又成为党员官德文化、勤政廉政的教育基地而蜚声中外,体现出更高的深刻内涵和文化价值。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一直被誉为忠诚和智慧的化身。品读武侯之书,更是直接与智者对话,如拨云见雾,醍醐灌顶,便觉神清气爽,恬淡宁静。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碑刻匾联等使三国和诸葛亮文化更加丰富、活跃和灵动,堪称三国文化之源。这里不仅有名垂千古智谋天下的《草庐对》,体现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读之使人落泪的岳飞手书《出师表》石刻;还有用兵步阵、疾如鬼神的《兵法》、《兵要》,更有教育子女立德修身的《诫子书》、《诫外甥书》、察人用人知人之道的《知人性》等等,无不充满智慧,处处闪烁着真知灼见。徜徉其中,如沐春风,更有拍案叫绝,大彻大悟。穿行于“智圣”书林的“烟雨街巷”,无论烟雨袅袅般的柔风细雨,还是遮天迷日般的疾风暴雨,皆有一番独特的韵味,内心分外空灵净化。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生只是一段旅程,它是一段接着一段蜿蜒的路。时至今日,诸葛先生的谆谆教诲犹在耳际回响,“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若志不坚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竄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听来震耳发聩。因而,必须在有生之年,“静以养身,俭以养德”,“志当存高远,慕行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诚如是,则能见贤思齐,笨鸟先飞,穷毕生精力,品味和研读武侯祠与诸葛亮文化,保护和利用好人类这座文化遗产,守护好南阳人民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柳玉东,南阳市博物馆馆长,本文为其《卧龙岗武侯祠与诸葛亮文化研究》一书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