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旅游>正文

解读内乡县衙:衙门典故(上)

A-A+2017年3月3日08:09南阳日报评论

  □陈晓曼

  内乡县衙博大精深的衙门文化被专家誉为“一座内乡县衙,半部官署文化”,这其中,除了厚重深刻的官署文化外,不乏许多耐人寻味的衙门典故。

  “衙门”的由来

  据清代赵翼的考史著作《陔馀丛考》记载,“衙门”一词则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先秦时巡狩兵车的旗帜两边,刻缯的纹饰如同牙的形状,因此将这种旗帜称为牙旗,军营前都插有此旗,军中听令,必须到牙旗之下。后世遂将营门称作牙门。后来称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由此可见,牙门最初只是军中的称谓,后来逐渐移到朝署。

  《唐语林》卷八说:“近代通谓公府为公衙”,先秦时武将仪仗“像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牙旗”,唐代尚武,乃通呼公府为公牙,“字称讹变,转而为衙”,于是“牙门”就变成了“衙门”。

  那么,为什么“字称讹变,转而为衙”而没有变成“牙”的其他同音字呢?其原因有二:一是《宋玉·九辨》中有“导飞廉之衙衙”,注“风伯次且而埽尘也。按衙衙是行列之意。后人因以所治为衙”。二是《唐书·仪卫志》“天子居曰衙”。也就是说因为衙字风伯扫尘的威风和有行列之意,二是《唐书》中有“天子居曰衙”,所以人们就把官署的牙门演绎为“衙门”。

  “走门子”的来历

  所谓“门子”,清赵翼解释说:“今世所谓门子,乃衙署中侍茶捧衣之贱役也。”“门子之名,始于唐代”。明清时的门子,其名称来源依然与看门守门有关联,因为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或告状,或办事,最先接触的乃是衙门里看门的衙役。

  门子虽为贱役,能量却不可小视。门子为官员左右亲随之人,官老爷有什么事,不分公私,都要将他们传唤,他们实际上是官员手足耳目的延伸,是官员与民众信息沟通的唯一通道。门子中的奸猾者,自然会利用自己的位置,为自己谋利益,而人们要到衙门办事,便首先要过门子这一关,门子的责任是“报”(为客人通报),而他们眼里盯的却是“包”(为求通报送的门包),因此,“门子”又有了另一层含义,犹门路。这样,小小的门子便为中国语言增添了一个新词——“走门子”。今天人们常说“走后门”一词,就是由此衍生而来的。

  “父母官”的来历

  “父母官”是旧时百姓对州、县官的尊称。《汉书·循史传》载,西汉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为政勤勉有计谋,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吏民亲爱信臣”,尊为“召父”。东汉建武七年,南阳郡新任太守杜诗,爱民如子,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来源:南阳日报)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