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大妈攥着国旗 从小板凳上站起身来

  “我不紧张,昨天也休息的很好。”8月21日6点多,朱安亮和家人就已经开始布置家中的小院,一台液晶电视从乡里搬来早早的被摆放在院中,几十年的老邻居在6点多逐一来到了“朱家小院”。

  这是一场令人瞩目的比赛,不仅是乡亲,各级领导和媒体也会在比赛开始前齐聚小院,期待陪着朱婷家人,见证着荣耀的回归。

  几箱矿泉水,50多张凳子,院子被一遍又一遍清扫着。“隆重”,对于偏远农村能走出来奥运冠军,这仿佛是奇迹。

  50多张板凳显然不够坐。距离比赛开始还有15分钟,“朱家小院”已经被挤的水泄不通了。朱安亮和老伴坐在第一排中间,和周围的村民一样,他们每人手中都拿着国旗不断地挥舞着,而这些国旗是村民们自发购买的。

  比赛开始,随着赛程的更迭起伏,朱婷的家人神情和动作也不断变化中。朱安亮抱着自己的外孙女,紧紧盯着电视屏幕,每当中国队得分,朱安亮都会欢呼雀跃,而当失分时,这位年过半百的庄稼汉则会咬牙跺脚,神情显得更加坚定。

  0∶1、1∶1、2∶1……在开局不利的形势下,中国女排反超对手,当第四局女排姑娘们拿到赛点时,小院里的时间仿佛凝固了,两分钟后,“朱家小院”沸腾了,朱安亮从小板凳上一跃而起,旁边的老伴则瞬间热泪盈眶。一切都在排山倒海的欢呼中,这个小院里的五星红旗全部被高举了起来!

  朱婷的每场奥运比赛朱安亮都会观看,上一场对阵荷兰,朱安亮说那是令他最紧张的一次,而这次的决赛,他的紧张程度被刷新了。

  “我希望她能好好休息两天,因为太累了。”面对记者的采访,不善言谈的朱安亮说出了最想说的话。而朱婷的母亲则说:“我现在非常幸福。”

  [痕迹] 为了这一刻 她努力了太久

  里约奥运会,成为了朱婷的“封神”一役,但一路走到今天的顶点并不是那么轻松。

  练下去是朱婷“不走老路”的唯一机会

  朱婷在家中排行老三,朱安亮当然知道自己的宝贝女儿有多累。用他的话说,“体育这种东西哪有不累不受伤的。”

  1994年的11月,朱婷呱呱落地时,朱安亮绝没想到自己的女儿会走上“体育路”。毫无任何体育经历的一家人本本分分的种地、打工、修车,日子仿佛就得这么过。
家中3亩多田地,这对于朱家人来说生活起来的确有些困难,因此朱安亮不得不窝自己的修车棚里为生活拼搏着。

  朱婷的大姐身高1米85,当初就是因为家境原因而放弃了体育行当,如今老三朱婷再次表现出了身高优势,或许体育也是个门路呢。在学校体育老师的劝说下,朱安亮决定带着朱婷去周口学体育试试。

  “第一次学习排球是2007年,先把她送到了体校。”朱安亮永远记得那个时间,当时13岁的朱婷身高已经接近了180cm,那年,这个“大个子姑娘”坐在父亲农用三轮车上,第一次走出了村子。

  在体校学习三个月后,朱婷的母亲杨雪兰打起了退堂鼓。小朱婷有时回家说起来自己的训练会哭鼻子,母亲就和朱安亮商量,“别练了,把朱婷接回来吧!”

  不服输的朱婷没有退出的打算,而朱安亮也认为“那不行,得尊重妞自己的意思。”而练下去,可能是自己女儿“不走老路”的唯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