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于22日发布了31个省份2016年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数据。

  从经济总量上来看,广东、江苏不出意外地牢牢占据着排名第一、第二的位置,不过广东的第一经济大省位子更稳了;我省的GDP首次突破4万亿,排名居全国第五位;在名义增速方面,则呈现了南快北慢的趋势,西南地区的西藏、贵州和重庆均超过了11%,位列前三。

  值得一提的是,在“挤水分”后,辽宁在全国的GDP排名,从之前的第10名下滑到14名,排在了中部省份安徽的后面。

  辽宁GDP缩水6000多亿

  数据显示,2016年,辽宁实现GDP达22037.88亿元,比2015年少了6705.5亿元,“缩水”幅度高达23.3%。缩水幅度这么大,主要原因在于之前的数据存在较大“水分”,2016年挤掉了“水分”。

  1月17日,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在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指出在2011年至2014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

  报告称,辽宁省所辖市、县财政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且呈现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手段多样等特点。在2011年至2014年,辽宁省所辖市、县累计虚增财政收入约占同期财政收入的近20%,虚增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虚增比例高达23%。

  辽宁省财政厅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25.6亿元,下降33.4%,其中税收收入1650.2亿元,下降29.2%;非税收入475.4亿元,下降44.9%。辽宁省财政厅当时对此的解释是,造成全省财政收入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中,排在首位的是按“三严三实”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做实了财政收入的影响。

  辽宁数据造假的消息是在中央关注之后披露的。2014年,中央巡视组首轮巡视辽宁时指出,“辽宁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其中重点提到大连虚增财政收入,沈阳、营口、盘锦等市招商引资弄虚作假。2016年2月27日至4月28日,中央巡视组“回头看”,再次重申辽宁经济数据造假。

  在这之后,辽宁针对一个时期全省普遍存在的经济数据造假问题,对全省各地区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进行严格评估审核,要求做到基层数据准确、宏观数据匹配,指标统计数据客观真实。

  陈求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解释:“我们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认真地挤压水分,2015年夯实了财政收据,2016年以来努力夯实其他经济数据。”

  也就是说,辽宁此次GDP数据缩水,是继2015年挤掉财政收入数据的水分后,2016年再次对GDP数据进行了“挤水分”,也因此辽宁的GDP在全国的位次,从此前的第10位下降至第14,位居安徽之后。改革开放之初,辽宁的GDP总量高居全国第3,现如今却只能位居全国中游。

  “这是一个好事,以前经济下滑时,脸上挂不住,就开始拼命注水。” 南方民间智库副主席、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分析,挤掉水分之后,更有利于当地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