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

  作为文物考古大省,河南的考古发掘工作备受社会关注。3月29日记者获悉: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华夏考古》编辑部举办的“2017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近日在郑州举行, “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正式揭晓。

  据悉,“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分别是:荥阳青台遗址发掘(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二里头遗址宫殿区东北部5号基址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新郑郑韩故城遗址发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宋东京城顺天门(新郑门)遗址发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其中,“新郑郑韩故城遗址发掘”与“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目前已进入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环节。

  [荥阳青台遗址]

  发现了史前最早的土坯房屋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供图)

  荥阳青台遗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青台村东,枯河北岸的一处岗地上,遗址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其中仰韶遗址面积约31万平方米。2015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共同申报的“青台遗址丝绸起源”考古发掘项目,经过近三年的系统调查、勘探和重点发掘,发现仰韶时期环壕3条,聚落内各类遗迹丰富,功能区布局明显。

  其中居住区位于内环壕和中环壕的北部偏中地带。清理的房址43处,房屋形制均为长方形,有单间、双间、三间之分,布局有南北和东西并列两种,建造方法有木骨塑泥、平地起筑、土坯砌筑等。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史前最早的土坯房屋。

  此外还发现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189座,以及疑似北斗九星祭祀区。

  遗址拥有三重环壕,出入口形制不一,这为仰韶时期防御体系、工程技术状况、利用水资源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新材料。该遗址墓葬较为普遍的使用了葬具,葬式也多疑似经过缠裹,对研究仰韶时期的葬俗、葬制有重大意义。目前发现的房址有着多种形制、建造方法、建筑结构,为揭示仰韶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婚姻家庭形态、生产力水平等提供了多向思维方式。发现的疑似北斗九星祭祀区,说明先民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天文知识,对北斗天体的崇拜也可能形成了一套隆重的祭祀仪式。另外,历史上关于北斗九星的组成有两种说法,青台仰韶时代北斗九星的排列方式将为此提供新的极其重要的讨论素材。

  青台遗址是中原地区一处著名的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的遗址,此次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揭示了文明因素在郑州地区仰韶晚期遗址中的孕育,进而为探索中国文明形成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人类精神世界和文化成就,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社会与精神文化研究等相关问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5号基址]

  是中国后世多院落宫室建筑的源头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供图)

  2001~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在二里头遗址宫殿区东中部发现东西并列的3号和5号基址,二者中间以通道和暗渠间隔。3号基址由至少3进院落院组成,院内发现2排5座贵族墓葬,出土包括绿松石龙形器在内的较多精美文物。

  为全面、深入了解二里头文化早期大型夯土基址的形制、结构、年代变迁,以及相近区域的遗存分布情况和时代性变化、宫室营建制度等课题, 2010~2011、2014~2017年又对5号基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基本厘清5号基址的平面布局、结构、年代变迁等问题。

  据悉,此次考古发掘再次确认5号基址使用时期院内存在贵族墓葬。这些墓葬属于二里头文化墓葬的第Ⅰ等级,随葬品丰富且规格较高,一般都出土有漆器、绿松石器、陶礼器和一般陶器,部分墓葬中还有玉器和铜器,为认识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墓葬制度、研究5号基址的时代和性质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5号基址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的二里头文化早期多进院落的大型夯土基址,是中国后世多院落宫室建筑的源头。

  [新郑郑韩故城遗址]

  中原地区东周时期王城遗址中首次发现瓮城城墙

  在新郑郑韩故城遗址,2016年至2017年,考古人员对北城门遗址和郑国三号车马坑进行考古发掘,二者均位于故城的东城。其中,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是历史上对郑韩故城城门进行的第一次科学发掘,这座城门便是文献记载的郑国“渠门”。同时还发现了残长78米、宽32米、残高7米的瓮城城墙,这在中原地区东周时期王城遗址中是首次发现,体现了筑城者加强城门防守的理念和功能。科学的选址、完整的都城形制和宏大的规模气势,展现了郑韩故城在中国都城城市文明形成过程中的突出地位与作用。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供图)(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供图)

  而郑公一号大墓的陪葬坑三号车马坑,共发现陪葬各种车辆48辆以上,马124匹以上,出土的车辆和马骨之多,在我国东周考古发现中名列前茅,为研究周代车马葬制、葬俗、马匹特征等提供了重要材料,也为北城门遗址清理带车辙的道路遗迹提供了相互的印证。二者相互结合,为“车辚辚马萧萧”的东周列国时代添上浓烈的一抹重彩。

[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

  确认了东汉时期帝陵陵园的总体布局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供图)

  在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中,考古人员对东汉帝陵及其陵园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勘探,并对帝陵陵园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了东汉时期帝陵陵园的总体布局。东汉陵园采用内外陵园制度。内陵园是以帝后合葬墓为中心,周边有周垣或道路环绕。外陵园以大面积夯土建筑基址为主,集中分布在内陵园的东北侧。其次明确了东汉帝陵墓冢的基本特征。帝陵封土平面为圆形,直径多在130米以上,墓葬为长斜坡墓道“甲”字形明券墓,墓道为南向,长50、宽9米以上,且内收多级台阶,墓室为方形甲字形回廊墓。此外,文献中记载的“石殿”、“钟虡”、“寝殿”、“园省”、“园寺吏舍”等东汉帝陵陵园诸要素初步确认。

  通过一系列调查与发掘工作,对东汉帝陵的形制及陵园布局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为今后研究东汉时期陵寝制度的内涵与演变,以及进一步探讨各陵陵主归属等问题,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为今后洛阳东汉帝陵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宋东京城顺天门(新郑门)遗址]

  发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考古中最早的方形瓮城遗址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供图)

  宋东京城顺天门(新郑门)遗址发掘,一直受到社会关注。顺天门(新郑门)是北宋东京城外城西南城门,

  北宋东京城顺天门始建于五代后周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时称“迎秋”门,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名“顺天”门,因向西直通郑州且与内城上的郑门相对,故又俗称“新郑门”。顺天门(新郑门)是位于宋东京城外城西墙上连接御道的正门,城外路南侧为琼林苑遗址,路北侧是金明池遗址。顺天门大街是西向巩义皇陵和西京洛阳的官道,也是宋与西夏互使的交流之路。顺天门(新郑门)沿用至金代,于公元1232年金哀宗弃城南逃后废弃。

  本次发掘是北宋东京城遗址考古史上规模最大、发掘地层最完整的一次考古发掘,也是首次对东京城城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示了顺天门主城门的规模、形制、基础建筑方法,五代至北宋时期该门址由单门道到三门道、瓮城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等,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都城中最早的方形瓮城遗址,填补了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史的空白,为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布局、古代都城城门形制演变、开封城市发展史、黄河泛滥史及宋代至清代陶瓷器标本断代与研究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珍贵考古资料。本次发掘是黄泛区考古的一次成功案例,是古今重叠型城址考古的一次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