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郑州晚报

  原标题:《围观政府“账本” 河南省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破万亿》

  2019年钱花在哪儿了?2020年钱准备怎么花?政府账本亮出“家底”。1月10日召开的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书面听取了关于河南省201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9钱花在哪了

  2019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初预算合计4017.9亿元,实际完成4041.6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01.1%,增长7.3%。年初支出预算合计8382.4亿元,执行中调整为10337.3亿元,实际完成10176.3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8.4%,增长10.4%,连续四年,每年迈上一个千亿元台阶。

  全年减税降费超过850亿元,累计发行政府债券1817.1亿元,较去年增长37%。

  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全省各级政府和部门一般性支出压减幅度均达到10%以上。建立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统筹结合机制,共收回财政存量资金82.5亿元。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163.3亿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17.04亿元。推动扶贫小额信贷累计贷款51.5亿元。统筹安排44.6亿元,支持1.6万户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解决820个贫困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危房改造10.6万户。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全省生态环保支出447.86亿元,增长1.2%。围绕“三散”治理,安排18亿元,支持完成“双替代”供暖任务。筹措38.1亿元,支持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实施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统筹45.2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围绕12个省定重点产业、五大传统产业、十大战略新兴产业,投入财政资金15.6亿元,推进实施绿色、智能、技术三大改造,支持国防科技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项目攻关。统筹6亿元,用于省属僵尸企业处置、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等支出。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全省科技支出216.1亿元,增长38.8%。统筹省级专项资金5亿元,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成功争取3个开发区获批第二批“双创特色载体”,获中央补助1.35亿元,居全国第一。统筹12.2亿元,开展首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奖补。全年累计向258家(次)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贷款12.5亿元,引导带动全省科技信贷业务14亿元。

  积极支持扩大开放。统筹3.8亿元,带动社会投资88亿元,支持重大招商引资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推动外贸企业转型发展。

  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持续开展政府采购合同融资,为740家小微企业实际放贷20亿元。安排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3亿元。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省农林水支出1034.7亿元,增长3.4%。调整设立30亿元的城乡融合发展转移支付。

  稳步增进民生福祉。全省财政民生支出7833.8亿元,占一半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7%,其中支持省重点民生实事资金411.7亿元。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1477.4亿元,增长13.8%。全省教育支出1817.8亿元,增长9.2%。全省卫生健康支出999亿元,增长7.5%。

  2020钱准备咋花

  2020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增长目标为7%。财政支出方面,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调资及职级并行、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养老设施改造补助、教育社保医疗等基本民生政策提标等硬性增支政策较多。

  助力打赢三大攻坚战。省级安排资金48.4亿元,增加扶贫专项资金规模并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省级安排生态环保资金58.3亿元,推动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健全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严格在批准的限额内有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严格按照债务偿还计划及时偿还债务本息。

  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省级安排资金50.4亿元。夯实创新驱动基础,省级安排资金58.1亿元,推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省级安排资金114.3亿元,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省级安排资金233.2亿元,围绕推动中原城市群发展、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等,支持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省级安排资金842.2亿元,以十项重点民生实事为重点,努力解决群众所及所需所盼的民生问题。支持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省级安排373.8亿元,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省级安排281.6亿元,持续稳定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等。省级安排132.4亿元,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等。省级安排30.6亿元,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省级安排23.8亿元,加大对财力薄弱县级政法机关的经费投入等。兜牢县级“三保”底线,加大对市县的一般性转移支出力度,重点向基层财政困难地区倾斜,增强基层和财政困难地区托底保障能力。

  郑报全媒体记者 董艳竹 覃岩峰 张竞昳 王治 袁帅 肖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