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轮到颁发奖杯时,70岁的张金嵩和26岁的付淑颖走了出来。这让张效房有点意外,他稍稍愣了一下,然后笑呵呵地接过了奖杯。

  张金嵩是张效房的“最大弟子”,1978年入学上研究生的他,成了张效房所带的第一届研究生。如今已经70岁的他从郑大一附院眼科主任位置上退休后,也是一个“忙人”:除了每周三次坐诊外,还要带领团队上手术台做手术。

  “老师还在坐诊,你说我能好意思闲着?”昨天,在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他乐呵呵地说,给老师颁奖既高兴又自豪,而在工作中,他更是牢记,像张老师教导的那样,规规矩矩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做好医生。

  26岁的付淑颖如今是郑州大学眼科专业的一名研三学生,虽然她现在的导师是陈悦,但和张效房还是有很大渊源的。

  “我导师的博士生老师是张金嵩,而张金嵩老师的导师是张效房,这样算来,我算是徒孙了。”付淑颖说,虽然张老师目前不再直接带研究生了,但她和同学们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张老师的教导。

  “张老师轮流检查我们的英文病历,同时一点点帮我改论文。”谈及张效房,付淑颖说,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勤恳、严谨、博学、多才。

  “跟随张老师学习,受益匪浅,他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她说。

  暖心花絮颁奖晚会结束后,观众纷纷求合影

  虽然颁奖晚会于昨晚正式播出,但录播节目其实是在3月2日晚上。

  作为河南唯一一家全程参与节目录制的都市报,大河报记者见证了诸多感动。

  当晚的录播预定时间是8时开始,但张效房不到6时就赶到了现场,在化妆间内,当化妆师得知张老已经96岁时,连说,“不像、不像”。

  而当张效房出现在晚会现场时,观众席上瞬间有了小骚动,不时有观众小声惊叹:“哇,老先生真精神真帅。”

  录播结束时,已经近10时。一散场,热情的观众便一下子围住了张效房,纷纷求合影,而张效房一并乐呵呵地满足。

  3月3日从北京返回郑州。

  如同去北京时一样,张效房仍然在列车上雷打不动地审阅稿件。可下了火车,他却自己抱着奖杯,走了一路。

  “这次得奖很惭愧,因为我只是做了一个医生该做的事情。不过,也是鼓励和鞭策,鼓励自己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张效房说,他的爱好只有给人看病和为年轻医生们改改论文等。

  “活一天能工作一天,有事情做,这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他说。

  超级履历

  坐诊71年,看过无数眼科病人他很忙碌,查房、改论文、参加学术会……

  生于1920年的张效房,求学于“河南大学在潭头”的艰难抗战时期,受教于“济济多士,风雨一堂”的诸位学术大家,磨砺于风雨如磐的动荡年代,收获于新中国的蓬勃发展时期。

  他的人生只有两个章节:“先生”与“先生”。一为师,一为医。

  “现在年龄大了,医院照顾我的身体,每次坐诊实行限号,半天也就能看10个。”他说,每次坐诊,看见病人满腹心思来,一脸轻松地走,他就特别有成就感。

  作为一名医生,71年的时间内,他看了无数的眼科病人。

  而对于医学科技,即便如此高龄,他也不甘落后,每天积极地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

  “今年9月份,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暨第五届全球华人眼科学术大会将在苏州召开,我是要去参加的。”昨天,他告诉记者,这是眼科学界最高规格的会议,他一定要前去学习,而为了参加这次大会,他还准备提交一篇论文。

  “眼外伤方面的,目前还在修改中。”他说。

  除了参加学术会外,对于我省眼科的发展,他也一直在操心。

  昨天上午,在办公室内,张老为记者出示了一个《关于我院眼科实现“复兴”的建议》。“这个是我最近准备找院长汇报的两件事之一。”张老说,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期间,郑大一附院曾经有过比较突出的表现,在全省甚至全国能数第一的技术和研究有20多项。当时,该院眼科的临床业务能力居全国第四位。

  近20年来,随着眼科医学的日新月异,情况有了一些变化,眼科学界后浪推前浪地向前发展着。张老有些坐不住了。

  在2010年时,他曾向医院递交了一份“万言书”,提出了眼科发展的10项建议,其中派出留学生和添置设备两项目前已实施,办好眼外伤杂志也逐步落实了。

  如今,96岁的张老又提出了几点新建议:建立眼科核心组,充分发挥党支部作用;利用好科研和学术资源,齐头并进、全面开花;在眼外伤、白内障、眼底病等方面闯出一条新路。